燃烧的太平洋五饥饿之岛瓜岛战役4

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611314.html

随着陆军亚美利加、第25步兵师和陆战二师接替陆战一师,以及美国海军在瓜岛海战的胜利,盟军的战略胜利已经板上钉钉,但是瓜岛之战对双方却都进入了最艰苦的终局阶段。海空拉锯战强度丝毫不减,转入进攻的美国陆军也被迫进行艰苦的山地攻坚战。瓜岛对于失去了补给的日军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饥饿之岛”。我也气喘吁吁地亲身体验了一把美军在山地中作战的感觉。最终,长达六个月的瓜岛战役将在日军幸运的“克”号撤退行动中结束。

?跨越马坦尼考河

年11月18日,接管防御圈西部的陆战二师8团和亚美利加师(AmericalDivision)第、团终于最后一次攻过马坦尼考河,重启瓜岛海战之前陆战一师被迫暂停的攻势。马坦尼考河以西从克鲁斯角(PointCruz)向南依次是美军随意命名的78、80、81、66号高地,这些高地连成了一条南北向的山岭,背后则是84、83、82、76号高地组成的第二道山岭。

从西北方向俯瞰马坦尼考河以西的高地群

11月18日,美军工程兵再次在马坦尼考河上架设了一座浮桥,随后第团2营未遭阻击顺利渡河并且在下午行军至战线南方的66号高地,期间2人死于伏击。次日早晨第团1营也渡过了马坦尼考河,随后沿着海岸西进,陆战8团B连则占据了78号高地保护其侧翼。就在进展看似顺利之时,初次参战的第团1营被日军第2师团16联队先头部队的伏击击退。

第团在11月12日才刚刚登陆瓜岛

虽然第16联队兵力严重匮乏而且刚刚从原始丛林中逃出生天,联队长堺吉嗣大佐还是给毫无战斗经验的第团上了一课。11月20日凌晨,堺吉嗣大佐集结了整个联队仅存的名还具备战斗力的士兵于夜间对第团1营左翼展开了突袭,迫使美军左翼退上78号高地,右翼更被击退米、一度陷入混乱。早晨9:00,日军又以准确的火炮和掷弹筒攻击迫使美军推迟进攻,但是占据了兵力优势的美军随后取得了进展并包围了克鲁斯角守军。

11月21日,已经获得了丰富战斗经验的第团从第团两个营中间向82、83、84号高地组成的第二道山岭展开进攻。然而,当面的日军第38师团联队躲在了第一道山岭的反斜面上,以猛烈的炮火阻止了第团的进攻,第团1营在海岸上也仅仅消灭了困在克鲁斯角的少量守军。11月23日陆战8团在3个炮兵营30分钟的火力掩护下投入进攻却仍然没能取得任何进展,攻势只能被叫停,双方随后在此方向陷入了长达六星期的僵局。至此,美军终于跨过了拉锯长达三个月的马坦尼考河,却未能突破日军的山地防线,三个团还在短暂的攻势中付出了人阵亡的代价。相比之下日军的损失更为轻微,日军更使用了有效化解美军火力优势的战术,因此这场战斗可以看作是瓜岛战役最后阶段艰苦山地攻坚战的预演。

?致命的“长矛”鱼雷:塔萨法隆加海战

尽管瓜岛上的日军还在顽强抵抗,此时第17军的补给状况因为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日军向瓜岛上增援的29,人当中至11月20日还有18,人没有阵亡、失踪、撤离或者入院,但是其中还具备战斗能力的只剩下12,人。第17军的口粮将在11月26日完全用尽,驻守内陆的第联队更是只能靠梅子果腹。在此情况下,日本海军使出浑身解数向瓜岛运送补给。首先日军开始使用潜艇运输补给,但是其运力过于低下,伊-4号也在11月20日被海龙号潜艇(USSSeadragon)击沉。日本海军试图建立一系列基地然后通过驳船运输的计划也因为仙人掌航空队在11月28-29日击沉两艘前往新乔治亚岛(NewGeorgia)设立基地的运输船而告终。

田中赖三少将

于是,日军只好继续使用驱逐舰进行“鼠运输”,而且额外在舰尾绑上装满补给的汽油桶来增加运力。11月30日夜间,田中赖三少将率领8艘驱逐舰执行补给任务,其中旗舰长波号和高波号负责护航,其余6艘各绑上-个油桶。美军方面则派出卡尔顿·莱特少将(CarletonWright)麾下的4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前往截击。当美军雷达在23:08发现日军舰队时,高波号正独自在日军舰队左侧护卫侧翼,其余驱逐舰抵达已经抵达塔萨法隆加(Tassafaronga)区域。几分钟后日军也发现了美军舰队,因此田中赖三当即下令抛弃运送物资的汽油桶。

日军旗舰长波号

不过,对鱼雷缺乏信心和了解的莱特少将一直拖到23:20才准许驱逐舰发射鱼雷,一分钟后各舰舰炮开火,集中攻击孤立的高波号驱逐舰并且迅速将其击沉。然而日军舰队一边撤退一边在23:23-23:28的五分钟内发射了多达44枚致命的93式氧气鱼雷,结果美军4艘重巡洋舰居然全被命中,其中北安普顿号(USSNorthampton)被击沉,另外3艘也都遭受重创!

遭到重创的美军旗舰明尼阿波利斯号重巡洋舰

就这样,海战在短短8分钟之内结束,占据绝对优势、提前发现敌舰展开攻击的美军遭受惨败,这一结果始作俑者正是致命的93式鱼雷。因此,美国历史学家后来将93式鱼雷形象地称为“长矛鱼雷”(Long-lancetorpedo)。无论在陆地上还是海面上,瓜岛战役的收尾阶段对美军来讲都绝不会轻松。不过,美国海军也以巨大代价完成了战略任务:日军第17军未能收到任何补给。

新奥尔良号重巡洋舰整个舰首被炸断、险些沉没

?终局布署

瓜岛战场的新局势促使双方调整了指挥系统。日本方面今村均中将在11月21日被任命为新成立的第8方面军司令,这样一来百武晴吉中将的第17军就可以全力负责所罗门方向,安达二十三中将的第18军则接管了新几内亚战事。正如美军在瓜岛的反攻迫使日军放弃了对莫尔斯比港的攻势,现在麦克阿瑟对布纳-戈纳的反攻吸引走了原定增援瓜岛的第51师团和第21独立混成旅团。

瓜岛战役中双方都忍受着饥饿,但是程度十分不同。中间圆形的应为日军大锅,旁边桶状的是美军大锅

日军的当务之急仍旧是向瓜岛输送补给,但是12月7日派出的12艘驱逐舰遭到美军鱼雷艇围攻,尽管未能击沉日军舰只,勇敢的美军鱼雷艇在没有损失的情况下迫使日军返航。12月9日,美军鱼雷艇再立战功,通过击伤日军伊-3号潜艇让日本海军暂停了潜艇补给行动。12月11日,美军鱼雷艇终于取得了击沉战果:PT-37、40、48三艘鱼雷艇协力击沉了照月号驱逐舰,日本海军干脆暂停了“鼠运输”。结果就是瓜岛上第38师团战斗部队和非战斗部队的口粮分别被降为正常情况的1/6和1/10,即便如此师团手中的粮食还在12月17日耗尽!从此开始,平均每天都有50名日军在他们称为“饿岛”的瓜岛上活活饿死或者病死。

第14军军长帕奇(带墨镜者)与范德格里夫特(右)会面、交接指挥权

美军在12月8日运来了亚美利加师最后一个团:第步兵团,次日范德格里夫特少将正式向陆军第14军军长亚历山大·帕奇少将(AlexanderPatch)交接了瓜岛战场指挥权。此时瓜岛上的日军已经在崩溃边缘,因此百武晴吉只能寄希望于诱使美军向内陆的山地进攻,还发动了佯攻。如果美军沿着海岸一路推进,那么瓜岛内陆山区中的日军就将被彻底孤立、直接饿死。

1月21日视察瓜岛前线的美军指挥官,从左到右分别是海军部长弗兰克·诺克斯(FrankKnox)、第14军军长帕奇、尼米兹、哈尔西和第25师师长J·劳顿·柯林斯(J.LawtonCollins)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5名日军于12月12日夜间潜入瓜岛二号战斗机机场(Fighter2)炸毁了几架P-39。反应过度的帕奇决定进攻奥斯丁山(Mt.Austen)来控制俯瞰机场的制高点,这一决定正中百武晴吉下怀。于是亚美利加师和一月初抵达的第25师被用于此战场,只剩下陆战二师沿着海岸继续向西进攻。日军方面则把第38师团联队和第联队残部布署在奥斯丁山区域,第联队负责66号高地以西区域,第2师团残部负责防御海岸方向。

美军一月初的进攻计划

?跨过小溪、越过高山:登上55号高地

日军选择在奥斯丁山西北方向的三处山脉,分别被称为岐阜阵地(Gifu,日军士兵命名自日本岐阜县)、海马岭(SeaHorse)、奔马岭(GallopingHorse,即“奔腾之马”)部署防御阵地。每片阵地都由数座高地组成。美军亚美利加师首先在12月末对岐阜阵地展开进攻但是未能奏效,最后由第25步兵师在1月初展开总攻。将日军逐出这片山地绝非易事:这句话既是对战史的总结,也是我本人重游战场的大半天艰苦经历。

从55号高地同时看到日军的三块阵地:笔者所处位置为奔马岭的制高点

1月10日,美军第25步兵师最终对这三处阵地展开了总攻。而我“攻击”的第一处阵地则是马坦尼考河西岸、第27团负责进攻、日军第联队3大队防御的奔马岭。

奔马岭阵地:得名于其形状形似一只倒过来的奔腾骏马。图的右上角是马的后腿到尾巴的位置,中间的52号高地是马的心脏位置,而左下角的53号高地则是马的头部。图中是美军对奔马岭的最后攻击

按照上面的地图来讲,我在地图右上角的河东岸与向导会合。然后当年的战场立马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导游站在河的对岸,招呼我过去找他。于是,我只好脱下厚重的登山靴赤脚从坚硬的河床上赤脚走过去。当时的我还满怀天真的认为这将是当天最大的障碍。但是刚刚过了河,向导不作喘息地就将我们带到了山脚下,然后指了指接近70度的山坡让我们开始向上爬向55号高地!

从河谷中拍摄的55号高地:这个角度比较清晰地显示了高地的陡峭

爬到半山腰时拍摄的55号高地:我们停下休息的第一站、美军的指挥部

从55号高地上向下看:依稀可见的黄色的河就是我们赤脚渡过的马坦尼考河支流

年1月10日,美军第25师27团几乎未受阻碍地夺取了奔马岭北半边,然后将指挥部设在了55号高地上。我们背着沉重的大包,顶着将近40度的赤道阳光在爬行了将近半小时后也终于到达了55号高地。令我大惊失色的是向导竟然从土中扒出了一发未爆炮弹!我连忙表示表示不需要进一步挖掘,看看就好。原来,这是当年日本军舰从铁底湾射来的一发哑弹。我暗自心想:既然它在之前的76年里都没有爆炸,应该不会就正好爆炸在我脚下吧?

向导从泥土里翻出的舰炮炮弹

?沿着山脊前进:通往52、53号高地的血腥之路

接着,我们跟随着年1月美军的进攻步伐走向了奔马岭的“心脏”和“头部”:战斗最为激烈的52、53号高地。首先进入我们视线的52号高地处在一片开阔山谷的正前方,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势。1月10日通过山谷进攻52号高地的美军第27团3营被小山头上日军的6座机打得根本抬不起头来。中弹的美军士兵只能躺在原地嚎叫,医护兵根本无法在枪林弹雨中靠近他们。这时,来自亨德森机场的美军飞机准确地将6颗炸弹扔在了高地上,后方射来的炮弹随后压制了日军火力点,美军这才趁机冲锋攻克高地、消灭约30名日军。

从美军的视角仰望53号高地:这一景象是不少美军士兵看到的最后一幕

日军当年的机枪堡垒:掩盖在杂草下的加固机枪堡垒根本不可能从远处被看到

当年美军在奔马岭上拍摄的同型日军堡垒

然而,不待我们在高地顶上休息好向导就催着我们前往战斗更加血腥的“马脖子”山头(Horse-neckKnoll)。这个现在看起来相当平静的小山岭在年的1月11日早晨看起来同样平静。然而当美军第27团2营推进到山头前方的开阔地时,这座小山突然喷射出炙热的机枪子弹和迫击炮弹。进退不得的美军士兵们趴了整整两天两夜,稍微动弹就会招来一阵“钢雨”。

从从52号高地远观“马脖子”山头

除了日军以外,美军士兵还面对着另一个致命敌人:脱水。尽管我们早上带足了两大瓶矿泉水,但是在高温下的我们早已汗流浃背,只能胆战心惊地一小口一小口地补充水分,生怕一下喝尽。然而,当年美军士兵们连续两天只能仰赖于自己水罐里的一点水,许多人脱水昏迷,以至于脱水最严重的一个排中只有10人还保持清醒。

“马脖子”山头正前方:当年美军士兵就是在我的位置受到火力压制、进退维谷

从“马脖子”顶处当年日本机枪的所在位置俯瞰山谷,可谓一览无余

正可谓时势造英雄。正当美军的进攻部队进退维谷之时,第27团2营执行军官查尔斯·戴维斯上尉(CharlesDavis)于1月13日自愿率领四名士兵从右侧树林迂回至山头背后突袭日军。戴维斯小队潜行至距离日军阵地10米时,日军突然向他们扔出手榴弹,戴维斯小队一边躲闪一边予以回敬。戴维斯本人则一手拿着手枪开火,一手拿着卡壳的步枪招呼战友们消灭日军火力点。

戴维斯迂回的丛林:他们的迂回非常需要勇气,因为这段山路异常崎岖

戴维斯在山岭的天际线上勇敢进攻,鼓舞了趴在山岭正面看得一清二楚的美军第2营。同时,老天爷也用一场雷阵雨帮了美军一把:喝足了雨水的美军士兵们冲上了山头,一举拿下了阵地。最终,戴维斯上尉获得荣誉勋章。

今日山顶上遗留的迫击炮炮弹:日军都没来得及销毁炮弹,可见当时戴维斯等人突击的突然性

说来也巧,我们正是在这段路上遇到了一阵小雨。然而,事实远非听起来那番浪漫:化为一片泥地的山路和湿滑的石头让我狼狈不堪、一跤接着一跤地与地面“亲密接触”。相信当年美军也有不少尴尬经历,但总归是乘医院所在的53号高地并一举肃清了奔马岭。在奔马岭战斗中美军总共击毙超过名日军,但是第27团也阵亡近人。

从“马脖子”平视53号高地:奔马岭最后的日军阵地

?下山之旅:体验美国伤兵的地狱之旅

我们在两个半小时内“胜利征服”了美军苦战四天才拿下的奔马岭,然后顺着美国伤兵的路线爬下了马坦尼考河河谷。这段密林中的山坡本来就十分陡峭,下过雨之后的山体更加湿滑。笨手笨脚的我几乎是依靠“滑行”完成的这段下山之旅,以至于整个手掌全部粘上了烂泥。年的1月,战斗中不幸受伤的美国士兵们也必须通过这条路线进入河谷才能被撤离,而且他们还要面对随时从树林中窜出来伏击的日本兵。

这条下山路的今昔对比:无论路再怎么难走,至少我不用担心旁边爆炸的手雷、埋伏的日本兵

在我大概第五次滑倒之后,我一路下滑到了一片草丛中,突然感到轻微刺痛。低头一看,我发现裤子竟然挂到了二战美军布设的一段带刺铁丝网上!幸好裤子足够结实,而且这点铁丝网已不再尖锐,我才轻易挣脱继续前行。尽管这一插曲是本人的笨拙所致,但是我却对此颇为自豪:被二战的铁丝网挂到是极少数历史迷的殊荣吧!

美军士兵奋力将担架上的伤员抬下陡峭的山坡

进入了河谷之中,本来被向导称为“抄近道”的沿河小路成了我的“蜗牛之旅”。这条小路的位置却始终在河的两岸交替,于是我们先后十次脱下厚重的登山靴、踩着尖锐的河床跨越小溪。相比之下,习惯了这样地形的当地向导全程赤脚,哪怕踩到最凹凸不平的石头也毫无问题,令我颇为汗颜。

我们渡河的地点之一

瓜岛战役期间,终于从山顶上撤下来的美国伤兵只能通过小船和LVT两栖装甲车撤离。然而,日军注定不会放弃美军如此脆弱的时机:河谷两边的山洞里充斥着埋伏的日本兵。

据向导描述,左侧密林后面的洞里就是日军埋伏的机枪:这个机枪点曾被用于伏击美军的LVT,最终被摧毁

当年美军也是依靠小船从马坦尼考河的支流中运送伤员和补给。这些小船纯靠士兵们人力推动,因此被戏称为“你推丸”(You-Pusha-Maru)

能够在山区修出盘山道也算是美军的工程奇迹

?仰望“海马岭”:美军奇袭

在日军的三块主要阵地中,海马岭阵地处于另外两处的中间,西靠马坦尼考河、东临岐阜阵地,可谓是日军防区的阵眼。海马岭是一个由43和44号高地组成的南北走向狭长山岭。驻守于此的日军第联队1、3大队和联队部将防御重点放在北方的44号高地和周边的山谷。

中间山岭就是海马岭,两个凸起处分别为43、44号高地(拍摄自奔马岭)

然而,美军正是利用日军主要面对北方的防御布署,派遣第35团3营从南方的丛林中通过强行军绕过尚未攻克的岐阜阵地,然后从南边的43号高地奇袭海马岭。年1月10日,第35团3营在丛林中艰难跋涉了6.4公里,终于出现在了海马岭南方,随即展开攻击。

美军对海马岭的迂回

次日,美军一气呵成地先后拿下了43和44号高地,迅速消灭毫无防备的日军并且占领了整座海马岭。之后两营继续进攻周边山谷中的日军,却因为日军机枪和92式步兵炮的阻击以及密林的阻碍直到1月15日才彻底肃清日军。在这一系列的战斗中美军共消灭名日军、俘虏17人,并且彻底切断了岐阜阵地日军的补给线和退路,美军损失不明但是比较轻微。

从更近的角度观察海马岭:这里明显可见面前的44号高地和后方更高的43号高地

海马岭之战的胜利不仅要归功于美军士兵的顽强,也来自于美国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和当地岛民的帮助。美军曾经一度依赖B-17重轰炸机为部队空投补给。但是大部分的伤员、物资还是所罗门民夫抬走的。同样,如果没有向导恐怕我也走不出这片深山老林。

为美军运输补给的当地民夫

?岐阜阵地:孤军玉碎

岐阜阵地是三处防御重点当中最靠东也最为坚固的。这处马蹄形阵地位于北边31号高地和南边27号高地之间的山谷内,唯一的开口朝向西边。第联队2大队和第联队2大队的-人在此修建了近50个土木重机枪堡垒。每个堡垒都由多层椰子树干搭成,上面再铺上一层土种上草皮作为伪装,哪怕直接命中都无法以mm口径以下的火炮将其击毁。

从奔马岭远观岐阜阵地南端的27号高地

岐阜阵地其中一个机枪堡垒:坚不可摧又隐蔽充分

对日军阵地坚固程度一无所知的美军亚美利加师第团于年12月24日第一次从31号高地向南对岐阜阵地展开进攻。对于参与进攻的美军来说,这是个异常血腥的圣诞节:从24日到29日,反复进行正面进攻的美军没能前进一步,反而遭受了重大伤亡:至少53人战死、人受伤、人患病。进攻的美军士兵哪怕在几米之外都很难看到躲藏在茂密植被下的日军机枪阵地,很多士兵被突如其来的机枪子弹打死。崎岖的山路进一步加大了进攻难度,时至今日我去游览岐阜阵地的时候也无法进入山谷之内,因为实在是无路可走。

图片上方的密林就是岐阜阵地:根本看不到任何目标。同时注意图片左边高地上爆炸的日军迫击炮弹

在岐阜阵地旁边的村子里找到的美国迫击炮弹:事实上,岐阜阵地的日军装备了大量的97式81mm“曲射步兵炮”(其实为迫击炮)和90mm迫击炮,给美军造成了极大伤亡

1月2日,第团2营终于通过艰难的迂回从侧后方偷袭占领了岐阜阵地南边的制高点:27号高地,并且缴获了一门日军匆忙丢下的41式75mm山炮。不过,疯狂的日军在下午进行了六次反击、一度重新夺取了山顶,却在次日早晨被美军打退。第1、3营也在1月3日赶到并巩固了阵地,美军终于牢牢掌握了俯瞰岐阜阵地的27号高地。第团在之前大半个月的战斗中阵亡人、失踪3人、受伤人,无力继续进攻。其实,被困在岐阜阵地上的日军在年新年当天吃完了最后的口粮,然后顶着尸体的恶臭开始了长达22天的断粮战斗!

41式75mm山炮:照片拍摄于ViluWarMuseum内

美军正面强攻后迂回占领27号高地

从27号高地俯瞰密林中的岐阜阵地

今日27号高地上的日美两军纪念碑

年1月8日,美军第25师35团2营接替亚美利加师第团对岐阜阵地展开了最后进攻。从1月9日至14日,美军一边收紧包围一边发动试探性进攻,但是仅12日一天内美军就有57人伤亡。1月15日,美军在15分钟猛烈炮击后展开总攻击,但是仅仅前进了50米就被日军机枪火力压制。1月17日,美军用扩音器广播了劝降信息,但是除了5人向美军私自投降外日军残部不可思议地开会讨论是否投降,最终决定战斗到底。随后,49门美军mm和mm榴弹炮发射1,发炮弹炸得地动山摇,但是次日第35团2营的进攻再次被击退。

美军用扩音器向岐阜阵地中的日军劝降

1月22日,第35团2营获得了决定性的增援:第25师侦察连的一辆M3轻型坦克。尽管在山区使用坦克是犯了兵家之大忌的,因为坦克随时可能陷入崎岖的山路中而无意义地被损失。但也正因如此,这辆费劲千辛万苦送到岐阜前线的坦克才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这辆坦克在18名步兵的保护下横冲直撞进没有反坦克武器的岐阜阵地,一口气摧毁了8个火力点,为美军的主力部队打开了进攻通道。次日凌晨2:30,眼看败局已定的名日军残余发动了自杀式冲锋,几乎全部被击毙。日军尸体均骨瘦如柴,如同骷髅一般,阵地上不剩下一粒粮食。

美军的坦克攻击和日军的自杀式冲锋

左侧的日本钢盔和右侧的美国钢盔:战争给双方带来的死亡同样悲惨

在岐阜阵地的战斗中美军总共阵亡人,第35团2营则清点出具日军尸体。第35团从1月9日到26日之间在奥斯丁山区域共在直接战斗中消灭名日军、俘虏29人、另有名日军死于美军炮击。奥斯丁山艰苦却无谓的战事终于结束。

第35团疲惫的士兵们在攻克了岐阜阵地后撤回休整

这座雕像的作者正是战死于奥斯丁山的一名日军士兵

?海岸攻势

就在美军进攻奥斯丁山区域的同时,日军大本营终于因为运输船不足彻底放弃了反攻瓜岛的念头,在年1月4日下达从瓜岛撤兵的命令,代号“克”号行动。不过,美军情报部门严重高估了岛上日军的战斗力并且将日军的撤退准备误判成了进攻准备,因此拖到了1月13日才让陆战二师发动进攻。左翼的陆战2团经过一番苦战终于击退了已经对峙六星期的第联队1大队,但是已经连续作战五个月的陆战2团也终于不支,被陆战6团接替。

经过一番苦战陆战二师终于拿下了马坦尼考河以西的第二道山岭

向科库姆博纳区域开火的美军mm榴弹炮:美军占据了压倒性的火力优势,因此日军在反斜面设防来躲避美军炮火

同时,陆战8团在80、81、82、83号高地陷入苦战无法前进,直到1月16日丸山政男才因为沿着海岸推进的陆战6团威胁第2师团侧翼而下令撤退。扼守83、84号高地的第4、16联队主力没能逃脱、大部分被歼灭,两联队各仅剩80余人。陆战二师在为期五天的攻击中击毙日军人、俘虏2人。

陆战二师在科库姆博纳村附近小溪上架设的浮桥

陆战6团摧毁的一处日军75mm高射炮阵地

1月21日,已经结束了奥斯丁山战斗的第25师27、团也加入了海岸攻势。其中第27团的从南边发起了迅猛的迂回攻势,几乎包围抵御陆战二师正面进攻的日军第2师团,迫使其在23日早晨仓皇撤退。第27团乘胜占领此前用作第17军司令部的科库姆博纳村(Kokumbona),并且在次日与陆战6团会合。因为大部分部队已经疲惫不堪,帕奇投入亚美利加师第、团,与陆战6团暂时合编成“陆军-陆战队混成师”(CompositeArmy-MarineDivision)。

第14军于1月21-23日的攻势:注意陆军第27团的迅猛迂回

今日的科库姆博纳村

同时为了掩护撤退行动,日本海军第11航空舰队获得了瑞鹤号航母64架舰载机和陆军第6飞行师团的增援,所罗门区域日军航空兵总实力在1月28日增至架。但是同时盟军也在南太平洋集结了架飞机,陆航更新成立了第13航空队专职负责所罗门方向。日军决定发动三波大规模空袭来重创仙人掌航空队。

年2月亨德森机场上的F4F战斗机:此时的仙人掌航空队已经兵强马壮

1月25日,日军以54架零战护航18架一式陆攻发动了年11月以来的首次大规模空袭,结果遭到8架F4F和6架新抵达瓜岛的陆航P-38拦截,最后日军损失4架零战、1架一式陆攻,美军无损失。1月27日,日本陆航第6飞行师团的74架一式战斗机护航9架九九轻爆前来攻击,与美军12架F4F、6架P-38和10架P-40展开空战,美军损失7架飞机、日军损失6架一式战。最终第三波空袭被取消,日军前两波空袭也明显未能达成目标。

今日瓜岛上P-38“闪电”战斗机和B-17轰炸机残骸:陆航也在战役末期向瓜岛投入了更多新式飞机

1月29日夜间双方在海上进行了一场规模很小但是十分有趣的战斗。新西兰海军扫雷舰恐鸟(HMNZSMoa)、几维鸟(HMNZSKiwi)于21:05首先用深水炸弹迫使向瓜岛运送补给的日军伊-1号潜艇上浮。这时只有吨排水量的几维鸟号一边以mm主炮和20mm防空炮开火、一边撞向了2,吨排水量的伊-1号潜艇!日军航海长一度拔出了军刀准备白刃战,但是经过连续几维鸟号三次撞击和恐鸟号的炮击,伊-1号潜艇最终沉没。尽管参与规模不大,新西兰等同盟国的军人同样在瓜岛战役中以令人钦佩的勇气和战斗力做出了贡献。

描绘几维鸟号撞向伊-1号的绘画作品

?克号行动:日军大逃亡

就在美军沿着海岸发动最后攻势的同时,日军终于开始组织撤退。为了掩护撤退的大部队,矢野桂二少佐奉命从第38师团联队的补充兵员中组织人的矢野大队和一个人、3门41式山炮的山炮中队于1月14日登岛执行断后任务。1月22日晚,位于内陆的第38师团首先按照计划撤退,次日第2师团更提前被美军打退。不过从这里向西是连续不断的南北向山岭,矢野大队充分利用地形在反斜面设防,从1月26日开始层层阻击美军以掩护第2师团残部撤退。同时,由于情报误判帕奇少将不敢冒然发动迂回,还始终将一个师的兵力保持在机场防御圈内无所事事。

矢野部队与美军激战过的小山岭:这里战斗的血腥程度并不亚于瓜岛此前的战斗

经我考证,这辆停在山岭下方、千疮百孔的M4A3坦克并未在瓜岛战役中参战,而是后来被美军用作射击训练。但是美军的确在这里遭到了顽强阻击

1月29日,矢野大队撤过伯尼基河(Bonegi)并且在河口处设防。次日10:00美军第团先遣连成功渡河,却被日军猛烈的火力击退。1月31日第团企图从南边渡河包抄日军,却也被击退。最终,威尔逊号驱逐舰(USSWilson)于2月1日抵近射击伯尼基河河口,第团这才成功渡河。矢野大队以不小的伤亡换取了三天宝贵的时间,第2师团趁机逃出生天。

矢野大队坚守了三天的伯尼基河河口

一月末支援第14军追击日军的美国驱逐舰

至此,日军主力已经成功逃到了瓜岛西部的埃斯佩兰斯海角(CapeEsperance),只待海军军舰到来。不过哈尔西判断日本海军即将有“大动作”,于是在1月29日派出5支特混舰队扫荡瓜岛各个方向的水域,其中一支是6艘巡洋舰、2艘护航航母、8艘驱逐舰组成的TF18,不过2艘护航航母和2艘驱逐舰因为航速问题提前脱离编队。晚上19:19,日军第航空队的16架一式陆攻突然对美军舰队展开了夜间鱼雷进攻,没能取得命中。然而,美军并未采取反制措施,而是保持航向和速度。结果第航空队的15架九六路攻在19:38成功以两枚鱼雷击伤芝加哥号重巡洋舰(USSChicago),摧毁其动力系统。次日下午16:06,芝加哥号再遭航空队的一式陆攻空袭,最终被4枚鱼雷击沉。在这场被称为伦内尔岛海战(BattleofRennellIsland)的战斗中美军仅芝加哥号被击沉、1艘驱逐舰被击伤,损失不算太大,还击落了12架日军陆攻。但是被打怕了的美国海军选择撤出瓜岛海域,给日本海军的撤离行动打开了通道。

1月30日被击沉之前的芝加哥号

2月1日,克号行动正式开始:日军在肖特兰基地(Shortland)集结了21艘驱逐舰准备在桥本信太郎少将的指挥下驶向瓜岛撤兵,航空兵更是拼尽全力保护舰队,仅当天早晨就击落了3架来袭的B-17轰炸机。下午,负责将第团2营送到瓜岛西部在日军背后登陆的美军小舰队遭到13架九九舰爆和40架零战攻击,结果德黑文号驱逐舰(USSDeHaven)被击沉、3架护航的F4F被击落,日军则损失了5架九九舰爆和3架零战。

撤退行动中唯一沉没的卷云号驱逐舰

仙人掌航空队下午先后派出的92架飞机仅仅击伤了卷波号驱逐舰、自身损失4架飞机。文月号奉命将卷波号拖回肖特兰基地,剩下的19艘驱逐舰则继续向瓜岛进发。从22:45开始,负责警戒任务的驱逐舰和水上飞机与美军鱼雷艇展开了长达三个小时的战斗,日军卷云号驱逐舰在躲避鱼雷时触雷沉没,美军也有3艘鱼雷艇被击沉。然而,运输队的驱逐舰成功靠岸,接走了第38师团的绝大部分生还者。次日早晨日军舰队再次击退了仙人掌航空队的空袭后成功将4,名士兵撤回肖特兰基地。第一次撤退行动大获成功。

瓜岛战役最后阶段的日军撤退与美军追击

2月2日至4日,美军第、团对日军展开了缓慢的追击。至3日早晨,日军的后卫部队只剩下矢野大队的人、第联队的60名生还者和一木支队的幸存者。尽管瓜岛附近的美国海军实力逐渐增强,桥本信太郎还是在山本五十六的命令下于2月4日集结了20艘驱逐舰执行第二波撤退行动。这次仙人掌航空队74架飞机的空袭遭到了日军强大战斗机护航队的截击,后者以1架零战为代价击落了11架美国飞机,驱逐舰队仅有舞风号遭到重创、被长月号拖回肖特兰。当晚美军鱼雷艇没有出击,因此在短短两个小时内包括本间雅晴中将本人在内的第17军司令部和第2师团残部共3,人成功登船,顺利于2月5日中午12:50撤回肖特兰。

日军登船撤退的滩头之一

此时留在瓜岛的日军有组织部队只剩下大约2,人,全部归第28联队联队长松田教宽大佐指挥。此时的松田教宽极度悲观,他尤其担心登陆在他后方的美军第团2营,而且他也不相信海军会派出更多宝贵的驱逐舰再次撤兵。不可思议的是美军在2月5日还是没有发动大规模进攻,桥本信太郎却在2月7日率领着18艘驱逐舰毅然前往瓜岛。发动空袭的仙人掌航空队36架飞机击伤了矶风号,江风号将其拖回肖特兰,双方各损失一架飞机。松田教宽的士兵们幸运地找到了26艘小艇,然后用小艇将余下的1,人全部送上驱逐舰安全返航。

日军丢在瓜岛上的小艇

克号行动成功将10,名日军撤离瓜岛,日本海军付出的代价仅是1艘驱逐舰沉没、3艘重创,远好于预期。这样的成功来自于日军精妙的计划和高超的水平、陆海军的充分合作和陆军后卫部队的顽强阻击,以及美军对于日军意图的完全误判。然而,成功的撤退行动并不能掩盖日军惨败的事实:日军撤退部队丢在身后的是无数的武器装备和被命令自杀的伤员,就连乘着驱逐舰撤离的士兵们大都身负伤病、消化系统因为饥饿几乎失去功能。

美军缴获的88式75mm高射炮

日军丢下的92式步兵炮

随着姗姗来迟的美军部队于2月9日抵达瓜岛最西端,这场进行了长达六个月的陆海空拉锯战终于以美国人的决定性胜利告终。帕奇将军激动地宣布:“东京特快失去了瓜岛这个终点站”。

在这场伟大的拉锯战中,盟军共损失29艘军舰、架飞机、7,人阵亡(其中1,人死于陆战、4,人死于海战、人死于空战);日军共损失38艘军舰、架飞机、30,人死亡(其中25,死于瓜岛陆战和饥饿疾病、3,人死于海战、1,人死于空战)、1,余人被俘。美国补充损失的能力远优于日军,最说明问题的对比是仅瓜岛战役期间美国海军就列装了62艘驱逐舰,日本海军仅仅列装7艘。日本人永久丧失了大量不可替代的精锐机组、水兵、士兵和物资装备,其中日本海军航空兵的损失尤其严重:日本海军航空兵在战争开始时共有3,名训练精良的机组成员,结果在瓜岛战役中一下损失了超过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美军在瓜岛苦战中成功拿下了第一场反攻的决定性胜利,迫使日军在整个太平洋上转入守势。因此,瓜岛战役是绝对的太平洋战争战略转折点。

?后记:地狱中的转折点

游历奥斯丁山战场的我经过五个小时的跋涉终于走出河谷,回到起点。这段艰难的旅行让我也亲身体验了老兵们在回忆录中描述的感受。比如缺水让明明十分饥饿的我对干燥的能量饼干毫无食欲。再比如太阳下汗透衣衫,可是进入密林之中衣服就紧贴皮肤,让人十分难受。

但是无论如何,我的体验跟当年在这里作战的美军士兵相比都不值一提。毕竟,我们只看到了哑弹,不必在日军炮击时躲在散兵坑里暗自祈祷。我们仅仅经历了几个小时的口干舌燥,美军士兵们则忍受了长达数日的断水断粮。我们背着沉重的相机和背包,美军士兵却背着沉重数倍的步枪、子弹、给养、工兵铲、刺刀等各种装备,还头顶着沉重的钢盔。总之,这一切让我对于在这里作战的士兵充满了敬仰。

这一切让我再一次反思“转折点”这三个字是多么的昂贵、艰苦、血腥。在长达六个月的战斗中,美国海军陆战队、陆军、海军和航空兵生生地拼出来了一个转折点,将精锐的日本部队打得七零八落,从此一蹶不振。为此,美军士兵们,尤其是战死在异国他乡的丛林里、山丘上、河流中和碧海蓝天之中的战士们,值得我们最崇高的尊敬。

如果说美军的条件相当艰苦,那么日军的经历则堪比地狱:除了在战场上处于绝对劣势、在美军阵地前的铁丝网里成批被炮弹炸得粉碎,甚至被火焰喷射器活活烧死。日军士兵在战场之外的遭遇更加可怕:几乎全部感染疟疾、动辄长达数星期的断粮、无法保障的水源、在丛林里孤立无援的行军.......这一切都远远超过了常人想象的范围。当我们回看历史时总是会做出战略、战术方面的种种评价,但是真正参与过战争的老兵们在脑海深处铭记着战争的可怕。对于他们来讲,瓜岛是不是转折点并不重要,而是名副其实的“饥饿之岛”,一个永远的噩梦。

奥斯丁山上的日本纪念碑

?相关推荐影视剧

推荐电影:《细细的红线》

推荐理由:改编自同名小说,作者正是第25师27团的一名士兵,其中主要战斗片段取材于第27团进攻奔马岭之战。电影以一个非常深刻的视角审视了瓜岛战役和战争本身,对美军士兵在战斗中的绝望和恐惧的刻画极具写实感和冲击力。

注:历史图片、地图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niyalaa.com/csfz/34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