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罗马假日之意南方案例知识分享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pf.39.net/bdfyy/jdsb/160324/4800901.html

“我的罗马假日”之意南方

.12.20

  年初秋,我同夫人一起畅游了意大利这个古老而又时尚的国家,行程多公里,历时25天,度过了一个美好难忘的罗马假日。

20年前,我因采访报道在西西里岛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曾经到过意大利,到过罗马和威尼斯,但那只是工作之余,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如今重返意大利,总算能一偿夙愿,很好地领略了这一世界遗产最丰富国家的风采。

这一集,主要把我们游览的意大利南方一些景点归归类,包括白露里治奥天空之城、庞贝古城、索伦托、阿马尔菲海岸、阿尔贝罗贝洛、马泰拉等,这些地方也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的世界文化遗产。

  白露里治奥奇维塔(CivitadiBagnoregio),位于罗马以北约公里处,古城建于年前,在一个石灰岩山顶,历经水土流失和地震,四周塌陷,古城突兀在上,成了一座孤岛,大雾天更像漂浮在空中的城堡,故有“天空之城”称号。年,天空之城被世界文物建 金会列入“全球个最濒危遗址”名单中。

  因瘟疫和战争,古城曾被废弃了几百年,因此当地也有“鬼城”之说。年政府修建了一条钢筋混泥土的高架桥,使之能与外界相连,并动员居民搬回古城搞旅游。自那以后,奇维塔古城逐渐有了人气,慢慢也成了旅游热点。据说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制作的一部 的动画电影《天空之城》的灵感,就来源于此城堡。下图是我第二天一早拍摄的天空之城日出前的景色。

  CivitadiBagnoregio是个连在一起的名词,Bagnoregio网络上使用最多的译名是白露里治奥,而意大利语的读音更接近于巴尼奥雷焦,是个小镇名。据说意大利文中有皇家浴场的意思,好像还治愈过一个什么部落国王的伤。当晚我们就住在小镇的BBDelPrato旅馆,为的是能够拍到天空之城的日落和日出。而Civita似乎才是古城的名字。下图为天空之城日出。

  我们在古城里面逛了一下午,据说旅游旺季城里的旅游从业人员大约有百八十人,到冬天只剩常住的十来人。昔日荒凉颓废的古城,如今成为影视界的宠儿,电影《ContestazioneGenerale》(意大利)、《耶稣受难记》、《木偶奇遇记》和意巴合作电视连续剧《TerraNostra》等都曾选择这里作为外景地。

  白露里治奥小镇的尽头,有个半圆形花园般的大看台,看台入口有个简餐厅,出售咖啡和啤酒,也卖一些纪念品。花园里有些座椅,供人休息。走到看台尽头,是个悬崖,在这里能观赏山谷,天空之城也就在眼前。我们没有时间安排到其他地方去寻找另外角度的机位,所以拍摄天空之城,几乎跟五渔村的马纳罗拉一样,就在差不多同一机位,拍摄日落和日出。

  从看台边的岔路下去,可直接到高架桥口,进古城要买票,桥口有人收票。高架桥约1公里长,两边都是悬崖,除了城里旅馆的拉行李的车,其他车一律不能进城,所有人都是走进去。下图为天空之城日落景象。

  天空之城正是由于其建造者伊特鲁尼亚人独特的选址,使其避免了多次侵略和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破坏;也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让其难逃自然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崩塌。意大利政府已经加强对现存建筑周边的地质保护,希望天空之城不会消失于台伯河谷的上空。

  你能想象,一个昔日灯红酒绿的不夜城,在一夜之间被火山爆发的灰烬活活埋葬是怎样一个景象吗?以前我只知道意大利有个庞贝古城(Pompei),这次当我到了那里,亲眼目睹了这个庞大的废墟之后,才真正体会到大自然的威力是多么的可怕。

  庞贝古城在意大利南方城市那不勒斯(Napoli)以南大约25公里处,维苏威火山(Vesuvio)脚下。据记载,早在公元前8世纪,庞贝只是个小渔村,因为那里风景好,气候也适宜,慢慢就吸引地中海周边贵族和富商前来投资,很快庞贝就成为一座当时仅次于罗马的第二大城市,成为他们的度假胜地。

  在废墟里参观,我找不到高点来俯视和拍摄整个庞贝古城的概貌,而且庞贝古城现在也只开发了三分之一,其余部分还被埋在地下,所以我们只能挑选一些重要的,或者自己喜欢的景点看看。根据导游图,我们去了阿波罗(太阳)神庙(TempiodiApollo),看上去神庙规模不大,而里面的罗马柱和神坛倒都还齐全。

  我们也找到了斯塔比亚公共浴场(TermeStabiane)和在丰饶大街那边的蒸汽浴室,并在能够瞭望维苏威火山的长方形市政大广场(ForumatPompeii)上休息。

  有材料记载,公元79年8月24日午后1点多钟,维苏威火山突然喷发,随后还引起山洪暴发和泥石流,灼热的岩浆、火山灰和滚滚泥石流猛烈冲下山,恶梦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晨7点,庞贝古城就这样在一夜之间,整个儿地被活活淹埋了起来。维苏威火山后来还爆发了好多次,庞贝古城被越埋越深,并逐渐被人遗忘。在后来的挖掘中,人们测量出的火山灰石厚达6米之多。

  很多年后,人们在罗马一位 历史学家的著述中发现了两封信,其中一封就描述了维苏威火山爆发的情景。年,人们在修建水渠时发现了“庞贝”字样的石头;年,人们挖掘出了被火山灰包裹着的人体遗骸,这才意识到,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的爆发,掩埋了整整一座城市;后又几经周折,直到年,庞贝古城才被开始整体挖掘和整理。

  因为是在一夜间被整体淹埋,所以火山灰又让庞贝古城容颜不老地在地下沉睡了多年,直到有一天终于被历史的喧嚣吵醒。在挖掘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两手抱头、痛苦卷缩的人形躯壳;人们也挖掘出一些保存完好的面包房、铁匠铺(见下图)、榨油坊甚至青楼妓院,以及墙壁涂鸦和精美壁画……

  从比较直观和拍摄画面感的角度,我更多地   庞贝古城的井字形大街都是大石块铺就的,当时走在街上的都是大轱辘车,经年累月的磨压,石头大街出现了深深的车辙凹槽;在十字街头,还明显地多了几块30厘米高的大石块,据说那是为了让大马车减速而保证行人过马路安全。历史学家们认为,这就是人类交通最早的减速带和人行横道线。

  在古城,我们也参观了在市中心广场东北的那间两层小楼,据说那是年前的妓院(Lupanar),事实上这也是我当时所见的平均参观人数最多的景点。小楼楼上楼下总共10个房间,房间门口都有彩色壁画,类似小儿不宜的春宫图。

  据说意大利有关方面曾组织力量,花费一年时间和大量资金,对妓院进行修整,让这个埋葬于地下千年的青楼重见天日。另有材料统计,庞贝鼎盛期总人口约2.5万,而大大小小妓院则多达25家,可见古城确是个灯红酒绿、风情万种之地。

  在参观庞贝诸多景点之中,我对隐匿在古城西北角落一处被称为“神秘别墅(VilladeiMisteri)”里的一幅大型壁画——《狄奥尼索斯秘仪图》产生了浓厚兴趣,据说那是庞贝装饰性壁画中的杰出代表。

  学者们认为这座建筑是当地人用来为希腊酒神狄奥尼索斯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当时的意大利妇女流行着一种非官方的秘密宗教,而狄奥尼索斯就是这种宗教的主要崇拜对象。

  罗马人的壁画是真正的湿壁画,在墙面灰泥还十分潮湿的时候就进行绘制,待墙面晒干以后,绘制者还要对墙面进行抛光处理,以达到类似大理石质地的效果。整个壁画呈醒目明快的暗红色,这就是 的“庞贝红”。而我个人认为“酒红色”更贴切。在庞贝和意大利南部的其他城市,贵族们大规模地用这种红色来装饰府邸的壁画,庞贝红因此也成为那个时代罗马室内建筑装饰的象征。

  维苏威火山,让活色生香、繁华鼎盛的古城,在瞬间从地球上消失;然而火山灰又保留了庞贝古城,让古城容颜不老的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直到那天被历史的喧嚣吵醒。这里我们抄录一句庞贝古城的格言:“尽情享受生活吧,明天是捉摸不定的”。

  索伦托(Sorrento)城筑于索伦托半岛北岸海滨悬崖峭壁上,濒临那不勒斯湾,一边是蔚蓝大海,一边是柑橘树和柠檬树。镇内街道整洁,花木茂盛。我们那些天喝得最多的Limoncetta,就是索伦托的特产,这种柠檬利口酒很香、很甜、很爽口,据说还帮助消化。

  因在索伦托寻找预订住一晚的修道院OasiMadredellaPaceasiMadre花费了不少时间,以致过了拍摄维苏威火山日落的时间。第二天早上天又不好,也只好凑合拍几张了,下图正面就是维苏威火山。不过我出门这么多年,住修道院还是 回,修道院不大,只有几间房出租,三位修女住店管理,那位叫嬷嬷的是头儿。早晨还专门来了个修道士,带修女们一起做早祷告,我们还合了影。修道院包早餐,但没有荤菜。头一次住修道院,感觉是新鲜的,印象也很深刻。

  卡普里岛(CAPRI)在索伦托半岛以西14公里,是意大利境内第勒尼安海中的一个岛屿,面积10平方公里,从索伦托、那不勒斯和阿马尔菲等地,坐轮渡都可以上岛。有记载,从古罗马时期开始,卡普里岛就是 的旅游疗养胜地,奥古斯都大帝在东方战役结束后的归途中,曾在该岛登陆,被这里的优美环境、宜人气候所折服,不惜以4倍的伊斯基亚岛换取卡普里岛,作为自己的避暑之地。罗马皇帝提比略也曾在这里自我流放,并大兴土木,建了12座奢华别墅。

  而我们事先计划不惜以一整天的时间上岛游览,目的是为了一睹岛上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蓝洞(GrottaAzzurra)”和罗马皇帝所建的那些豪华别墅。可惜由于水高浪大,蓝洞进不了,于是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到维多利亚广场乘坐缆车椅,去到卡普里岛 点索拉罗峰(MonteSolaro),观赏那不勒斯湾、伊斯基亚岛等海岸景色。在悬崖边,我们边吃冰淇淋,边欣赏卡普里岛的地标性景观Caprifaraglioni,那是几块尖尖的巨大礁石,因受海岸风化和海水侵蚀,造型别致,加之海天一色,偶尔还有游艇驶过,很有韵味。

  像条踢足球长腿的意大利,造就了她蜿蜒多姿、绚丽多彩的海岸线。其中在索伦托半岛南面有个阿马尔菲海港小城,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度假胜地,是传说中人生必去的50个最美地方之一,是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 旅游目的地。

  阿马尔菲海岸(CostieraAmalfitana)西起波西塔诺,东至维耶特利苏玛雷,阿马尔菲(Amalfi)在中间。海岸线蜿蜒曲折,岸上山崖耸峙巍峨,山谷与海岬交错,果园与野生植物并存,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浓密山林中散落着许多如诗如画的小镇。其中波西塔诺、阿马尔菲和在山里的拉韦洛(下图),被认为是游览阿马尔菲海岸不能遗漏的三地方。

  阿马尔菲海岸地区的那些中世纪建筑,据说是属于西西里、阿拉伯与诺曼底风格的混合体,有意思的是,这些房子统统拥挤在小城通向海岸的那几个斜坡上,但看上去却似乎又与背后的大山和眼前的大海结合的很协调,甚至完美,成为典型的中世纪民居博物馆。

  阿马尔菲是度假胜地,即使我们提早两个半月预订阿马尔菲的酒店,就已经没有合适的了。我们在做功课时,也了解到从波西塔诺到阿马尔菲的这段路,白天几乎是天天堵车。下图就是波西塔诺。

  于是我们决定:一是游览卡普里岛后直接坐船到阿马尔菲,这样就跳过了这段最堵的路。而我们坐的船,是会在波西塔诺停靠的,这样就不至于漏掉波西塔诺;二是住在与阿马尔菲仅一个山脊之隔的阿特拉尼。阿特拉尼在阿马尔菲的东北方向,两地仅隔一公里,而且从阿特拉尼去拉韦洛,顺路还更近。

  因为是坐船从卡普里岛沿着阿马尔菲海岸走,这样就有了从海上观赏阿马尔菲海岸的视角,观赏海岸边的那些建在悬崖边的五彩小屋,那些插满遮阳伞的海滩,和那条被誉为最富传奇色彩的“阿马尔菲车道”。下图就是挂在悬崖边的那条传奇车道,又高又险。

  “阿马尔菲车道”(SS国道),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传奇车道,也被认为是全球最美10条自驾游车道。这条公路始建于年,匍匐蜿蜒于整个风光绝美的阿马尔菲海岸,总长约50多公里。

  这条公路 特点路窄、弯多、洞多,一个接着一个的S弯、N弯、发卡弯,更有让人误以为眼前无路直冲下悬崖的“直角弯”,简直就在考验驾驶员的车技。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由于小镇停车难,所以有些当地人的车就直接停在路边,使得这条本来就窄之又窄的路,驾驶起来更加险象环生。

  美国《国家地理》对这条路评价为:“那些崎岖陡峭的悬崖、水彩画般的居民小屋和风情万种的建筑、出其不意的弯道和鲜花绽放的滨海花园,都在你沐浴着地中海海风的时候接踵而至,一一展现在你的眼前。”够刺激,也够吸引人吧。下图就是阿马尔菲小城。

  我们是住在阿特拉尼,所以从索伦托到卡普里岛,再到阿马尔菲,都是坐船走海上,躲开了最堵车的西段公路。不过临离开阿马尔菲那天,我们还是要从阿特拉尼启程往东走,走“阿马尔菲车道”的东段,结果也是堵车,虽然情况要比西段好很多。

  阿马尔菲历史上曾是盛极一时的海上强国阿马尔菲共和国的首都。下图为阿马尔菲的圣安德烈大教堂,即阿马尔菲主教座堂的钟楼。

  阿马尔菲主教座堂始建于公元10世纪早期,后经两次重建,建筑融合了多种风格,双色调的石造建筑,大部分是西西里的阿拉伯-诺曼风格。

  这是阿马尔菲主教座堂正面的大台阶。

  下图是阿马尔菲海岸最主要的三个小镇之一波西塔诺,据说也是出镜率 的一个小镇。海岸边,那琉璃瓦的圣母升天教堂光彩夺目;夕阳下,这悬崖边的五彩民居熠熠生辉。

  这是康加岬角上的古碉楼,正处于阿马尔菲海岸线的拐弯处,也是最靠南的海角。古碉楼上面是康加德马里尼小镇,该镇有个祖母绿洞很有名。

  这是普莱亚诺,是阿马尔菲海岸最偏南的一座城镇。它被一座山脊一分为二,呈V字形。山脊上主干道旁的尖塔是圣贞纳罗教区教堂,是普莱亚诺地标建筑。

  出国前做功课,原本是因为在阿马尔菲海岸订不到合适的酒店,才退而求其次住到阿特拉尼(Atrani)的。然后,当我们抵达这个海边小镇,提着行李费力登上只能容一个人走的石头阶梯时,我知道到了一个能够获得全新体验的地方,也是一个极好玩的地方。

  维基百科上说阿特拉尼是意大利最小的市镇,总面积才0.12平方公里,年统计居民总数约为人。也有说是意大利南方最小的市镇。下图为阿特拉尼夜景。

  可无论如何,阿特拉尼是洒落在阿马尔菲海岸的又一颗明珠,虽然不如阿马尔菲、波西塔诺和拉韦洛出名,但却是这些海岸小镇中原始样式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中世纪小镇,小镇里我没看见一座现代化房子。

  阿特拉尼坐落在两山之间的一个叫Dragone河的峡谷中,小镇内只有一条坡道顺势而下,河水从道路下面直通地中海。小镇房子依山而建,密密匝匝层层叠叠,坡道尽头是个小广场,广场外面就是海滩。

  广场北面是建于10世纪的圣萨尔瓦多比雷克托教堂,正面有个巴洛克风格的时钟(见下图),晚上这钟是红色的。广场中央有个古老的花岗岩喷泉,周围有三四家小餐馆,晚上灯光摇曳,生意不错。

  上街逛逛,可以在桥洞下看看居民们买菜;晚上回来,我会一个人到门口小广场的小馆子里喝一杯,跟邻桌客人聊两句。等夜深了,架起相机拍个小镇夜景……

  这两个晚上,我们住在了完完全全的居民区里,这令我想起小时候住过的上海石库门老房子,也与新疆南疆喀什老城里的高台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阿特拉尼的石头房子, 特色都是顺山势而建,层层叠叠,相互都靠在一起,很有意思。

  住在居民区的老房子堆里,邻居都是当地人,这跟住大酒店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出门走在曲里拐弯的石头阶梯上,邻居会跟你打招呼,还会为你让路。

  我们的房东也是最普通的当地人,出租的四个房间,原本就是她自己住的。进门就是起居室,没有专门的厨房,灶台、碗柜等都在起居室,有个露台可供用早餐和晾晒衣服。早晨起来,在露台上可以看到隔壁大妈晾晒刚洗完的被单,嘴里还含着个大夹子……

  阿特拉尼最上镜景观是建在两山之间的那条高架石桥,石桥由连续的拱门结构筑起,而恰恰是这些拱门,成了阿特拉尼小镇外观的 特色。桥上就是SS国道,桥下拱门群之间有个门洞,是小镇的主要出入口,镇中主干道也是从这里直通海滩。

  广场东面的山脊上,还有建于年的CollegiatadiSantaMariaMaddalenaPenitente教堂,其湖绿色圆顶和三层钟楼也非常引人注目,它就像灯塔,注视着来往的船只。

  由于阿特拉尼小镇面朝东南,落日时完全背光,所以在做计划时,我们打算主要拍摄阿特拉尼的夜景和日出。结果因天气原因,日出和日落都不理想,反倒是那些原汁原味的民居更加吸引了我。因此可以说,阿特拉尼的这些片子,实际是个意外收获。

  到意大利南部的阿马尔菲海岸旅游,有一个叫拉韦洛(Ravello)的小镇是绝不能漏掉的。因为她太甜美,而且留下了许多名人足迹,以致被誉为是“名流的后花园”,现在也被称为是“全球婚礼殿堂级目的地”。

  拉韦洛小镇建在阿马尔菲东北方的半山腰,交通不算很方便。拉韦洛大教堂在镇中央,通体白色与阿马尔菲海岸五彩小屋相比,显得宁静安详。

  拉韦洛的鲁弗洛别墅(VillaRufolo)和辛波乃别墅(VillaCimbrone)两座昔日豪门的花园别墅,更是因为吸引过诸多古今文人墨客的赞誉而名声大噪。

  从大教堂出来,左手边就是被誉为“拉韦洛之窗”的鲁弗洛别墅。这个花园别墅是拉韦洛丰富历史和文化的产物,其建筑风格是阿拉伯、西西里和诺曼风格的完美结合体,当年是富商尼古拉·鲁弗洛的产业,建于13世纪,并于19世纪进行过大规模的改建。

  鲁弗洛别墅的摩尔修道院(IlChiostroMoresco)有个中庭的回廊很美。回廊是三面的,其中一面墙是由装饰性极强的成排双圆立柱和两层相互环锁的草叶状图案拱墙构成,找好角度,能拍出绝妙光影。

  下图这张片子就在摩尔修道院中庭的回廊里拍摄的。当时廊柱的投影很美,我等了一会儿,恰巧有个身材较好的红衣女子走过来,倚靠在回廊圆柱边看景。

  从花园向大门口方向往回走,那里又是一个凉廊式的餐厅(SaladaPranzo),在这里向外看,也可以观赏美丽的阿马尔菲海岸线。

  登上鲁弗洛别墅的更塔(LaTorreMaggiore)和悬崖边的小观景台,都可见代表拉韦洛的标志性景观——一棵百年古松和报喜教堂的两个圆顶,背景是蓝得让人灵魂出窍的海天一色,所以主人干脆把这个观景点称为“明信片”(LaCartolina)。

  鲁弗洛的美,是一言难尽的。如果我们是在夏天到那里,据说花园里繁花似锦,世界各地的各种鲜花竞相开放,还有蔚蓝色的大海,蜿蜒的海岸线和点缀其中的教堂神殿,那是会让人心醉的。

  据说德国作曲家、 的浪漫主义音乐大师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年5月来到鲁弗洛别墅,被这里的美景震撼,并获得灵感,创作出不少惊人之作。他还在鲁弗洛别墅为其歌剧《帕西法尔》构思出了舞台背景。

  从年开始,每年夏季都会在鲁弗洛别墅举办拉韦洛音乐节(RavelloFestival),来自世界各地作曲家、演奏家、音乐爱好者汇聚一堂,以纪念瓦格纳。演奏的地方正是峭壁之上种满鲜花的海景台,人们可以在那里等待夕阳西下,并在碧波海浪和浩繁星星陪伴下,聆听天籁乐章。

  辛波乃花园别墅(VillaCimbroneGardens)位于拉韦洛南侧的悬崖上,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11世纪。但据说早年的建筑几乎不复存在,20世纪初经由一位英国政治家改建,加入了意大利和其他地区的多元风格,形成如今有精美别致的花园、紫藤林荫小道(下图)和历史悠久的雕塑等各具特色的花园景观。

  辛波乃花园别墅是以其面朝大海的一个被称为“无限阳台”(Terrazzodelllnfinito)大观景台而著称,阳台建在一块被称为“cimbronium”峭壁上,阳台每个立柱上都有个白色石雕像。站在阳台上,蓝天白云,碧波荡漾,阿马尔菲海岸一览无遗。不少前来参观的人,喜欢与背景为大海的石雕像合影。

  辛波乃花园别墅是个隐秘的 。因为地处相对偏远,历史上辛波乃花园别墅也成一些名人的隐庐。据说当年好莱坞影星葛丽泰·嘉宝为躲避媒体,曾隐居辛波乃别墅。这是在别墅的一个酒吧拍的。

  阿尔贝罗贝洛(Alberobello)是意大利巴里省Apulia的一个小城,人口约1.1万人,形象说是在意大利这只脚的脚后跟上。距离海边大约也就20公里。Alberobello在意大利语里有“漂亮的树”的意思,因此也有人称阿尔贝罗贝洛为“丽树镇”。其实我更愿意称其为童话小镇,因为她那些成片成片的被称作“Trulli”(特鲁利)的圆锥形圆顶石屋,太独特太有童话般趣味了。

  阿尔贝罗贝洛老城的特鲁利建筑群,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遗组织对其评价是,这种圆顶石屋是史前建筑技术中无灰泥建筑技术的典型代表,该技术在这一地区仍然沿用。圆顶石屋由从附近采集来的石灰石石块粗糙堆砌而成,撑起金字塔形、圆锥形或球状的屋顶,这种建筑外观奇特,别具一格,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据记载,阿尔贝罗贝洛地区原是不毛之地,最早的石屋可追溯至12世纪,何时开始有人居住已无从考证。16世纪开始,越来越多逃避天灾人祸的难民逃到这里,就地取材用石灰岩建屋。

  年难民向塔兰托当地的旁波国王请愿合法定居,难民人多势众,国王勉为其难,允许这种易拆除的圆顶石屋合法存在,从而形成了阿尔贝罗贝洛地区独特的圆顶石屋村落。

  特鲁利确实有一种神奇的超越时空氛围。每栋石屋的圆顶上都是一个小石头塔尖,顶着一个圆球;不少圆顶上都有文字或图案,有的是宗教信徒象征,有的则是其他世俗之作。

  圆顶石屋建筑以石片和石块建成,唯有门与斗笠屋顶下的阁楼地板是木材的,部分还建有地下储水槽。石屋的门窗小又少,墙厚,顶高,想象中必然是冬暖夏凉。

  对于这种建筑的起始,还有一种最有趣的说法是:这是一种暴政苛税下,百姓们聪明应变的建筑产物。17世纪时,由于房子盖好就得开始缴纳房屋税,居民为了避开不合理的房屋重税,依法“抗税”,与官府斗智斗勇,创造出了这种堆叠的建造工艺,没有任何材料做粘合剂,又在堆砌屋顶的石块中设有一活动石块做为关键的石块机关,一抽动这块活动石块,屋顶就会整体塌落,成为乱石一堆,显示这里无人居住或房子还没有完工,就此也就不用缴纳相关税赋了。

  现在小镇基本上保持原有的样子,主体为白色,清新整洁,游人不多,很安静。街道也是石板铺成的,路边基本上都是商店和咖啡厅。石屋里面的空间狭小,逛商店买几件纪念品,顺便可以看一下石屋里面的结构。

  小镇对面有一个高坡,在高坡上可以换个视角俯瞰小镇,也是个不错的拍摄点。我这里不少片子都是在那个点用长镜头拍摄的。

  如果说阿尔贝罗贝洛这个地方只是有趣和有特色好玩,那么往西不到70公里处的马泰拉,则是有些考古和探险的意味。我们到那里 眼看到,一对老夫妻,牵着一条狗,在逆光下轮廓毕现,背景是一座深色大山和石头缝里的一个个洞穴,当时真的震撼到我了。据说这是古代意大利人利用天然洞穴挖掘改造而成的居所,当地称其为“Sassi”,意为石窟民居。这让我想起我曾到过的土耳其的卡帕多西亚、和我国西北地区的窑洞、及贵州黔东南紫云县格凸中洞的“洞穴人家”。

  马泰拉位于意大利南部巴西利卡塔(Basilicata)地区,由于山高水险,交通不便,因而经济发展缓慢,过去一直是个很穷的地方。但是这里有大约座古代人挖掘出来避风挡雨甚至可居住的石窟民居,和后来逐渐建成的座石头教堂。

  据记载,马泰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年前的石器时代,就是当时的原始人开创了这种依山而建的石窟民居“sassi”。在8~13世纪期间,马泰拉成为逃难的修道士居住的地方,后来又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难民的住所,二战时期还曾被废弃,成为一座“失落之城”。

  马泰拉的石窟民居和石头教堂花园(Matera,iSassieleChieseRupestri)于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了意大利旅游的一个新热点。马泰拉目前也已入选年欧盟文化之都大会的主会场。

  马泰拉建在一条-米深的石灰岩地带,有高原区,山谷地带和两处天然地陷。站在峡谷对面看马泰拉,整个山城可以分三层,最上层是50年代盖的房子,中间层是古代石头垒砌的房子,底层是石窟民居。漫漫历史长河,这地方的统治权也多经更迭,但马泰拉古城石窟民居一直在峡谷两边的山崖上静默地存在着、蔓延着,成了几千年来那些山崖的一部分。

  马泰拉大教堂(CattedralediMatera)耸立在城镇东侧的山头制高点处,始建于13世纪,初建时采用普利亚-罗马风格。教堂内部是巴罗克风格,里面供奉着当地的守护神布鲁纳圣母(MadonnadellaBruna)。

  但这种独特的古老居住方式却引起了许多外地游客的好奇,当地人也逐渐意识到这些古代石窟民居的文化价值。从年起,政府花了六年时间在老城区边上建了新城区,让那些在老城区洞穴里住了几千年的家庭逐渐搬入新区。在当地政府、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好莱坞大片的联手推动下,马泰拉古城的那些石窟洞穴,越来越多地被改建成了旅舍、餐馆、酒吧,成为从世界各地来到马泰拉的游客们 体验的下榻处。

  马泰拉古城那苍凉的外形,真的可以让人浮想联翩,也让一个人联想到了东方古老的基督诞生地。好莱坞导演梅尔吉布森觉得马泰拉就象他想象中的古代耶路撒冷,年,他在这里拍摄了《基督受难记》;年,美国导演凯瑟琳.哈德威克在这里拍摄了《基督诞生记》。事实上,在马泰拉取景的 电影多达十几部,可以说,电影大屏幕在马泰拉重生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让马泰拉的名气越来越响。

  我们在马泰拉老城住了一个晚上,住的索里索石窟民居BB,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一早一晚的光线条件下,更好地拍摄、观察和欣赏马泰拉。下图就是在老城里的观景台拍摄的马泰拉晨景。尽管天气并不理想,但我还是对这些石窟民居留下了深刻印象。

  马泰拉古城确实是一处非常值得游览和体验的景点。(未完待续)

图文:严子健(姥记者)上海

旅游、摄影、美酒、美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niyalaa.com/csfz/95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