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艺术:
西方艺术人类学的核心范畴
摘要原始艺术是西方人的发明,它随着启蒙运动、地理大发现、殖民运动、现代艺术等一系列历史和思潮进入西方人的视野,并成为人类学家的研究对象。围绕原始艺术,可以构建一部西方艺术人类学史。不同的理论流派粉墨登场,基于不同的理论视点和方法论,对原始艺术做出了各具特色的解读,形成了若干研究范式和经典性论著。学者们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共识,比如,原始艺术是颇具审美性的,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充满着变迁和流动,需要在其社会和文化语境之中加以整体性地理解。关键词:原始艺术;艺术人类学;文化相对论;功能主义;结构主义文章编号:-()05--11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作者:李修建,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原始艺术”(primitiveart)是西方人的发明。在西方,先是有了“艺术”,然后才有“原始艺术”。正如美国分析哲学家、美学家简·布洛克所言:“原始艺术是两要素的结合物——土著制品与西方的兴趣、观念,缺少其中任何一个也就没有原始艺术了。”其背后所呈现的,是一部西方文明史,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史和发展史。
在古希腊,艺术的本义为技艺,诸如理发、音乐、数学等皆可视作艺术。至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形成现代艺术观念,即以追求审美愉悦为旨趣的创作。人们将艺术家与手工艺人区分开来,认为艺术家与天才、灵感、个体性、独创性有关。至18世纪,经过启蒙运动的洗礼和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现代艺术观念进一步确立。年,查尔斯·巴托神父写出《归于单一原则的美的艺术》,将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诗歌视为五种“美的艺术”(FineArts),现代艺术体系至此形成。与之相应的,是美学这一学科的出现。
“原始艺术”的出现紧随其后。事实上,考古学证据表明,早在史前时期,不同的人类群体就有了或多或少的接触与交流。在古希腊亦或中国早期的史料中,时能见到对异乡人或充满异域情调的物品的描述,如希罗多德的《历史》、先秦史籍《春秋》、汉代张华的《博物志》、司马迁的《史记》,等等。这些记载,可以视为“前人类学”时期的物品民族志。15世纪末,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和西方殖民的历程。自此,西方的殖民者、传教士、探险家、商人络绎不绝地奔赴新大陆,攫取当地的资源,宣扬自己的观念。他们从殖民地带回无数的战利品,除了金银财富,其中不乏不具有实用价值的物品,如哥伦布在年完成第一次远航之后,从南美新大陆带回的物品中就有做工精巧、镶嵌着珠子和象牙的皮带,以及同样做工巧妙的头像雕塑,还包括几个装饰着鲜艳羽毛、头戴金冠的印第安人。
这些物品满足了欧洲人的猎奇欲。有的物品被作为礼物赠送给王公贵族,或被商人当成有利可图的货物出售。西方传教士所到之处,将非西方信仰当成异教和迷信,烧掉当地的偶像,难以计数的物品毁于此间。一旦原住民改宗基督教,传教士便乐于带回当地的各种偶像,宣示他们的功绩。随着西方人对非西方物品接触日多,兴趣渐浓,19世纪以后,在西方大中城市,纷纷建立民族志博物馆,收藏来自非西方世界的形形色色的物品。20世纪初,非洲面具等被毕加索、马蒂斯等艺术家发现和挪用,一时名声大噪,刺激了西方世界对所谓的“原始艺术”的兴趣。
有的学者认为,“原始艺术”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文献中是在年,斯格特(SirG.G.Scott)在其《建筑学讲座集》中提到:“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的大河谷……是原始艺术的摇篮。”这里的原始艺术,是就其历时性而言,指最早的艺术。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出版了《原始艺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藏品指导手册》(PrimitiveArt:AGuideLeaflettoCollectionsintheAmericanMuseumofNaturalHistory)一书。此处的原始艺术,便是与西方艺术相对的殖民地的艺术了。自此以后,西方人普遍接受了“原始艺术”这一概念,对它的研究越来越多。
一、“原始”的内涵“原始”(primitive)的初始含义为“源头”“最早的”“最前的”,意指一个历时进程的开端,是个中性词。不过,19世纪,由达尔文、赫胥黎、斯宾塞等人引领的生物进化论和社会进化论大行其道,成为西方主流思潮。在进化论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下,“原始”渐渐被赋予了“简单”“不成熟”“不发达”“低等”“野蛮”等一系列负面价值。
许烺光先生对西方人的原始观念做过一个总结,在他看来,西方人将原始社会视为:“无文字、低等、简单、简单工具、不文明、技术停留在史前时期、小规模、与世隔绝、停滞不前、民间、所有西方文明之外的民族、低级文明、缺乏历史记录、低水平的技术成就、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组成的社会、区别于非原始的、原住民的、非工业化、野蛮、与文明相对、法律与欧洲体系明显有异、缺乏文献、相对单一、非城市和部落、普遍缺乏抽象的时间推算、低于文明状态的总体水平、遍布宗教、没钱、农民、传统、缺乏经济专业化、被赋予过于强大的现实感、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宗教和仪式……”凡此诸种,都使“原始”一词带着负面价值,遭到鄙弃。
事实上,西方人的进化观,并非始自达尔文,而是有着更为源远流长的历史。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存在巨链”的观念,在他看来,世间之物,经历了由无机物进化到有机物,从植物到动物,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的进化过程。他曾指出:“自然界由无生物进展到动物是一个积微渐进的过程,因而由于其连续性,我们难以觉察这些事物间的界限及中间物隶属于哪一边。在无生物之后首先是植物类……从这类事物变为动物的过程是连续的……”这种进化的观念一直存在于西方思想之中,经历过启蒙运动的洗礼,至19世纪与西方殖民扩张结合在一起,遂弥漫于整个西方世界。
20世纪,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元气大伤。20世纪5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各殖民地纷纷独立,西方人对待“原始”社会的看法亦相应地发生转变。促成这一转变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美国人类学之父博厄斯所秉持的“文化相对论”。它旗帜鲜明地主张文化平等主义,明确反对进化论以及西方中心主义。这一主张成为人类学界乃至整个学界的基本价值观。
人们以中性的或肯定性的眼光来看待原始社会和原始艺术了。美国学者理查德·安德森的观点堪为代表。在其代表作《原始社会的艺术》中,安德森认为,原始社会的生活世界并不简单,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文化”,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超自然之间,个体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了适当的关系,其文化规则决不简单。他强调,无文字民族的艺术绝不是简单、不成熟、不发达的。他将“原始”一词视为一个工作定义,并做了如下界定:第一,一个社会之所以被视为原始,因其物质资料以相对简单的技术取得;有较小或密度较小的人口;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专业化程度非常有限。第二,在原始社会和非原始社会之间没法做出严格的二元划分,而是存在一个连续体,社会具有类似的规则。第三,说一个社会是原始的,并非指该社会存在于遥远的过去,也不是说它的成员、制度或文化比非原始社会简单、缺乏价值。这种对原始社会的中性认知,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的主流观念。
二、对原始艺术的若干界定20世纪以来,随着毕加索等西方艺术家对原始艺术的青睐,原始艺术越来越受到普通公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