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后勤研究中心涂沛刁景华/编译
一、美国海军工程营的正式组建20世纪30年代末,美日两国之间的战争导火索一触即发,在散布于太平洋各地的岛屿上,美国海军启动了一项大规模的基地建设计划,并为此雇佣了一批民间工程项目承包商。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美日两国正式宣战,美国海军工程建设的需求迫在眉睫。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的几天里,日本人占领了威克岛(WakeIsland),俘虏了多名平民建筑工人。这迫使美国海军组建一个具有武装能力的军事工程营,因为根据国际法规定,平民不能对敌人的攻击进行抵抗,否则将被视为游击队,面临被处决的后果。尽管如此,被俘的平民中还是有98人被日军杀害(下令执行死刑的日本指挥官在战争结束后自杀),还有许多人在日军囚禁期间死去。此时已经无法再利用那些未受过正规防卫训练且不允许持有武器的平民来进行工程建设了。图为太平洋威克岛威克环礁鸟瞰图,由威克岛、皮尔岛和威尔克斯岛组成类似的袭击情况遍布了整个太平洋地区,日本帝国海军迅速采取行动,以夺取尽可能多的领土,尤其是美国及其盟友可能将其用作基地的岛屿。与此同时,美国海军尚未从珍珠港偷袭中恢复过来。面对困局,年12月28日,时任美国海军船坞码头局(BuDocks)局长兼海军土木总工程师的莫雷尔少将向上级请求授权,组建一支全新的海军工程团(NavalConstructionRegiment),该团包含三个海军工程营(NavalConstructionBattalions),成员均招募自建筑工程行业,并由海军陆战队负责对这些人其进行地面作战方面的训练。年3月5日,这支队伍被正式指定代号“海蜂”,并由莫雷尔少将亲自确定训词“Construimus,Batuimus”(拉丁语,意为“我们建造,我们战斗”)以及徽标—一只穿着海军制服,携带着施工工具和冲锋枪的蜜蜂。然而,在当时想要打破军事传统和官僚主义去建立一支全新的战斗力量并非易事。当时的美国海军法规规定,只有一线军官才能对海军人员进行军事指挥,而新组建的工程营原本计划由土木工程兵部队(CivilEngineerCorps,简称CEC)军官指挥,但这些军官主要接受的是工程方面的培训,并非一线指挥官。即便海军船坞码头局呼吁给予CEC军官指挥权,但遭到了海军人事局的强烈反对。于是,莫雷尔少将直接将这个问题提交给美国海军部长。最终,海军部长将所有工程单位军官和士兵的全部军事指挥权授予了CEC,而这一决定日后也成为了海军法规的一部分。莫雷尔认为,这一决定将CEC军官作为军事力量的一部分直接与作战行动联系起来,既为“海蜂”们提供了必要的作战手段,也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莫雷尔的这一成就对“海蜂”部队的成功建立至关重要,也为美军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战争结束后,莫雷尔被授予卓越服役勋章,他的授勋词充分体现了这只“蜂王”在战争中给工程勇士们带去的精神和决心:“他具有伟大的创造性和非凡的创新能力,他激励了部队的忠诚和献身精神。在他的领导下,舰队得到了海战史上最有力的保障。”二、二战期间美国海军工程营的卓越表现图为“海蜂”们在建设布干维尔岛的托罗基纳战场时使用冲压钢铺设跑道二战中第一批“海蜂”们的平均年龄为37岁,普遍大于大多数海军新兵,因为他们都拥有地方工程建设行业的从业经历。年12月,罗斯福总统宣布了自愿应征令,此后新加入“海蜂”的人员实行选征兵役制(SelectiveServiceSystem),导致新成员的年龄和技能急剧下降。这个新的组织还吸引了许多来自美国中部地区的新兵,其中大多数人来自亚利桑那州和俄克拉荷马州。这是因为以这两个州命名的舰艇在珍珠港事件中被击沉或受到了重创,为了替牺牲的船员报仇,他们加入了海军并投身到太平洋地区的作战中。由于这部分新兵身居内陆地区,许多人从未见过大海,但工程营更偏向于陆勤部队的特点,使得他们相对于其他海军新兵更能适应新环境。例如,新兵威尔逊于年1月在俄克拉荷马州应征入伍,此时刚过完26岁生日。他在海军新兵训练时了解到“海蜂”这支部队,于是立刻申请加入。在最初几周里,美国海军仍在研究这支部队需要哪些人?要开展哪些训练?因此最初的几批工程营的新兵常常被临时重新划分至海军其他单位,之后又被退回到工程营部队。威尔逊的妻子开玩笑说,她已经厌倦了威尔逊频繁地更换制服上的标志,甚至打算让他调往陆军部队。然而,当这批新兵最终接到正式的永久性定编命令时,却感到又一次回到了新兵训练营,因为他们将与海军陆战队共同训练。事实上,与普通水手相比,“海蜂”与海军陆战队之间有着更多的共同点。在武器训练结束后,这些人被送往海军作战建设和工程学校(NavyCombatConstructionandEngineeringSchools)再接受短暂但严格的专业训练。然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被送往南太平洋,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他们将为海军部队(尤其是海军陆战队)建设简易机场、后勤补给、修理仓库以及其他紧急工程设施,并在战争结束后负责拆除这些设施。图为“海蜂”部队征兵宣传海报第二次世界大战见证了“海蜂”的诞生和快速成长,同时也见证了“海蜂”部队的战术、技术、程序和作战理念的发展,见证了一个现代传奇的诞生。在海军陆战队完成军事训练和战斗准备之后,工程营的新兵们就直奔战场。登陆作战时,“海蜂”队员们通常会跟随第一波两栖攻击部队一同冲上海岸。在抵抗来自空中和地面的攻击以及随时与狙击手做斗争的同时,“海蜂”队员们还需要在数百个未开发的岛屿上建造基地、道路、机场、港口以及燃料、武器和其他补给储存设施,这些岛屿大多都是无人岛,有些被丛林或山脉覆盖,有的长宽甚至有一两英里。“海蜂”部队的主要结构工程营包含四个几乎具备所有作业能力的连队,外加一个指挥连。指挥连主要由医疗和牙科护理员、行政人员、仓库管理员、炊事员以及技术支援专家组成。一个营通常总共配置32名军官和名战士。为满足愈加庞大和更复杂的项目需要,“海蜂”部队的人数不断增加,经常会有一个以上的营被分配到同一个基地。在这种情况下,多个营组成一个团。有时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团组成一个旅,甚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旅组成海军工程部队。图为“海蜂”部队征兵宣传海报无论海军赋予何种任务,“海蜂”队员们都具备了应有的技能和多样化的反应能力。海军船坞码头局认为,面对那些较小规模的项目时,派遣一个工程营是一种人力上的浪费,一个规模小得多的特种分队足以完成得非常好。于是第一个特种工程营(SpecialConstructionBattalion),又名“特种海蜂”队(SeabeeSpecial)诞生了。这是一支由装卸工和码头工组成,用于维护战区船只装卸秩序的小分队。负责指挥的军官招募自商船和装卸公司,在他们的训练下,“特种海蜂”队的货物装卸水平可以与美国效率最高的港口相媲美。图为二战时期海蜂第5特种工程营的介绍其他的“海蜂”特种作战单位还包括:l工程营维修单位,规模约为正规营的四分之一。在整个工程营完成工作并转移至下一个任务后,他们将被组织起来接管新基地的维修工作;l工程营分遣队,根据职能,最少只有6人,最多可达人,主要负责组装、装卸、安装和放置浮码头堤道,他们还具备修理轮胎和疏浚等其他专长;l机动卡车营;l浮码头装配分遣队,负责在前方战区搭建浮码头;l油料分遣队,由管道安装和油料设施专家组成。在施工材料经常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海蜂”部队的灵活性令他们声名远扬。例如,使用可乐瓶替代电力线上的玻璃绝缘体;将金属弹药箱变成散热器的临时替代品,以维持卡车的运转;使用薄金属片和纸张来代替推土机上的垫片等等。无论遇到什么阻碍,他们都有决心取得成功,他们在布干维尔(Bougainville)一个新建基地张贴的标语总结概括了这一点:“我们在解决难题;所谓不可能的问题只是需要花的时间稍长一点。”图为海蜂的口号“Thedifficultwedonow;theimpossibletakesalittlelonger!”图为海蜂队员自行改造土方机械图为海蜂队员将被炸毁的卡车底盘进行改造后,用吉普车牵引进行土方施工位于瓜达尔卡纳尔岛附近圣埃斯皮努岛(EspirituSanto)上的“海蜂”们充分展现了工作的高效率。当时,美军需要机场来攻击一个日本空军基地,因为该基地威胁到通往澳大利亚的航道。仅用20天时间,“海蜂”们就在岛上的丛林中挖出了一条0英尺长的简易机场跑道,在夺控瓜岛以及所罗门群岛的战役中,成功保障了美军战机的支援行动。整个二战期间,“海蜂”们的工作地点遍布四大洲多个岛屿,总共组建了个常规工程营、39个特种装卸营、个工程营分遣队、5个浮码头组装分遣队、54个团、12个旅和5个海军工程部队。在太平洋的北部、中部、南部和西南地区,共计建造了个简易机场跑道、个码头、个弹药库、个仓库、救助了7医院、总储存量达1亿加仑的油库以及万人的住房。“海蜂”部队参与了80%的太平洋地区军事行动。同时,在大西洋地区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加勒比地区、中美洲和南美洲建立、扩建并维修了许多基地,尤其是参与保护了巴拿马运河,这对美国在非洲和欧洲进行两洋战争以及保障美国及盟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海蜂”在西大西洋做出的最大成就之一,是在波多黎各罗斯福公路建造的海军基地。该基地是海军第十区(TenthNavalDistrict)的家园,因其规模之大,被称为“加勒比珍珠港”。“海蜂”还在百慕大至巴西的突出区域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沿海基地网络,形成了一道屏障,足以保护关键航道中的舰艇免受德国潜艇的突袭。在拉丁美洲太平洋一侧,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在那里,他们建造机场、飞艇机库,新建和扩建洪都拉斯至厄瓜多尔的港口,为猎寻并摧毁敌方潜艇的水上飞机、巡逻轰炸机、飞艇以及水面舰艇提供保障基地。年11月,“海蜂”和美国突击部队在北非登陆。当盟军坦克和步兵向突尼斯和德国非洲军团(Germany’sfamedAfrikaKorps)推进时,“海蜂”们沿着北部海岸建造了一条集结线和训练区,并在非洲西海岸的摩洛哥莱奥泰港(PortLyautey)建造了一个大型海军航空基地。图为摩洛哥莱奥泰港地图位置图为摩洛哥莱奥泰港矿石车间工人图为摩洛哥莱奥泰港航拍照片图为二战时期,海蜂部队的驳运动力门桥为了登陆西西里岛,“海蜂”队员们借鉴了公元前5世纪薛西斯(Xerxes,波斯帝国国王)穿越达达尼尔海峡(Hellespont,在土耳其欧亚两部分之间,连接马尔马拉海与爱琴海)登陆希腊时使用浮码头的做法,并结合他们自己的创意,创造了一种可以快速组装的标准化的钢趸船,从而可以形成水陆两栖战争所需要的通道、码头和其他结构。新的浮码头把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能进行大型两栖登陆的地方变成了一条安全通道,保障了大量的人员和装备在突袭中顺利上岸。(待续)链接“海蜂”部队
美国海军工程营发展史(一)
「更多精彩内容...」
收藏
号内文章分类汇总
/4/5
扫码加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