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与西方现代建筑的对话

白癜风的最初症状 http://pf.39.net/bdfyy/bdfjc/190708/7282164.html

本文原载:世界建筑,(08):34~39;由戴路写第一稿,邹德侬做了较大修改。

印度与西方现代建筑的对话*

TheDialogueBetweenIndianandWesternModernArchitecture

戴路邹德侬

DAILuZOUDeNong

:本文概述了从殖民地时期到年代西方建筑师在印度的建筑活动,分析了西方影响下印度本土现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印度现代建筑师的经验,对同是古文明国家的我国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

Abstract:ThepapersummarizesthearchitecturalactivitiesofwesternarchitectsinIndiafromcolonialperiodtothes,analyses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Indianindigenousmodernarchitectureunderthewesterninfluence.

关键词:印度,西方,现代建筑,对话

KeyWords:Indian,Western,Modernarchitecture,Dialogue

去过印度的人,不能不对印度的古代文明、自然条件和人民留下强烈的印象,西方建筑师在印度的工作,深切地渗透着这些印象的影响;进步的印度建筑师不但看到西方的技术和设计概念,也看到他们如何对待异国的建筑传统,发现了现代技术支持古老文明更新的希望。

●外来建筑师,用建筑理解印度

印度殖民地式建筑中,有一种本土邦加罗(bungalow)和英国住宅建筑双重“血统”的“混血建筑”。邦加罗是一种有单坡外廊的附属建筑,挑檐深远的外廊、高高的阁楼窗、厚厚的砖墙及拉毛的饰面,是炎热气候造就的地域建筑形式。英国人更新了使用功能,从而变成殖民地式建筑,并在印度甚至世界各地大行其道。这是西方建筑与印度传统建筑相结合的成功实例。

印度的邦加罗;引自:NarendraDengle.ContextualityinArchitecture.Architecture+Design,(Sep-Oct)

印度的混血建筑;引自:TakeoKamiya,TheGuidetotheArchitectureoftheIndianSubcontinent,ToTo,

现代建筑师的作品在印度出现并不算晚。美籍捷克建筑师A.雷蒙(AntoninRaymond,~)于~年在印度设计建造的印度教高僧住宅(戈尔康得,Golconde)居住建筑,被公认是印度独立之前最优秀的功能性现代建筑。他曾作为第一助手参与美国建筑大师莱特的日本帝国饭店建设,在日本有许多现代建筑佳作,如东京高尔夫俱乐部等,对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印度,他的设计简洁、适用、经济,紧扣现代建筑观念,道出了印度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转变的关键。

A.雷蒙,印度教高僧住宅外观,本地治里,~;引自:TakeoKamiya,TheGuidetotheArchitectureoftheIndianSubcontinent,ToTo,

A.雷蒙,印度教高僧住宅室内,本地治里,~;引自:ArchitectureinIndia,Paris:Electamoniteur,

A.雷蒙,高尔夫俱乐部,日本朝霞,;引自:DavidB.Stewart,TheMakingofAModernJapaneseArchitecture,KODANSHAINTERNATIONAL,TokyoandNewYork,

英国建筑师L.贝克(LaurieBaker,~?),年毕业于伯明翰大学建筑系。二战期间,曾作为“国际友谊救援组织”的救护队员,奔波于中国和日本;因受伤归国途经印度,被甘地说服而留下。~年,他作为建筑师在印度麻疯病学院工作,与当地居民完全融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了住宅、学校、医院、办公楼等建筑。他经常采用砖拱和穹顶,用小构件构成大空间;用砖、瓦、泥和石灰,有时利用旧料;他用砖格取代窗户,利于通风、减少光照;他把每一座建筑当作工艺品来处理,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又符合地方的规范。他教村民自己动手建房,建筑造价往往是一般的1/2—1/3。这种用低技术创造高艺术和服务于广大民众的建筑实例,一直持续到年代。

L.贝克,特里凡德琅发展研究中心(CentreforDevelopmentStudies,Trivamdrum),图书馆塔楼远景,~;引自:VikramBhattPeterScriver,ContemporaryIndianArchitecture-AFTERTHEMASTERS,MapinPublishingPvt.Ltd.,Ahmedabad,

L.贝克,特里凡德琅发展研究中心,砖砌花格墙,~;引自:同上

L.贝克,特里凡德琅发展研究中心,水院,~;引自:同上

L.贝克,圣约翰教堂,大门,蒂鲁瓦拉(St.JohnsCathedral,Tiruvella),;引自:VikramBhattPeterScriver,ContemporaryIndianArchitecture-AFTERTHEMASTERS,MapinPublishingPvt.Ltd.,Ahmedabad,

L.贝克,圣约翰教堂主体,蒂鲁瓦拉,;引自:同上

L.贝克,圣约翰教堂平面和剖面,蒂鲁瓦拉,;引自:同上

L.贝克,圣约翰教堂室内,蒂鲁瓦拉,;引自:同上

L.贝克,圣约翰教堂砖工细部,蒂鲁瓦拉,;引自:同上

L.贝克,克里斯塔弗小礼拜堂,科塔亚母(ChristavChapel,Kottayam);引自:VikramBhattPeterScriver,ContemporaryIndianArchitecture-AFTERTHEMASTERS,MapinPublishingPvt.Ltd.,Ahmedabad,

L.贝克,克里斯塔弗小礼拜堂支撑结构,科塔亚母;引自:同上

L.贝克,克里斯塔弗小礼拜堂室内锥形屋顶,科塔亚母;引自:同上

L.贝克,克里斯塔弗小礼拜堂中殿,科塔亚母;引自:同上

P.让奈亥(PierreJeanneret)是勒柯布西的堂弟,首府昌迪加尔建设的第二号建筑师。他始终以一个印度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国家和人民。由于他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最富于智慧的民族,所以在设计中,以超出一般建筑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去捕捉印度建筑中包含的特殊东西,并认为一旦通晓了它的真谛,就能实现“方案经济,结构简洁,施工迅速”,这是一个西方建筑师对印度的深切理解和解释。他写的一本书《在地方建造条件下,地方技术与气候的影响》,预示着本世纪末适宜技术的潮流。

P.让奈亥,昌迪加尔某住宅,~;引自:ArchitectureinIndia,Paris:Electamoniteur,

P.让奈亥,旁遮普大学鸟瞰,昌迪加尔,~;引自:SarbjitBahgaetc,ModernArchitectureinIndia,GalgotiaPublishingCompany,

P.让奈亥,旁遮普大学总平面图,昌迪加尔;引自:同上

P.让奈亥,旁遮普大学甘地馆,昌迪加尔,~;引自:同上

P.让奈亥,旁遮普大学学生中心,昌迪加尔,;引自:同上

P.让奈亥,旁遮普邦塔尔瓦拉镇区,“从乡村走向城镇”的建筑;引自:同上

P.让奈亥,旁遮普邦塔尔瓦拉镇学校(School,TalwaraTownship,Panjab)~;引自:同上

P.让奈亥,旁遮普邦塔尔瓦拉镇区,某建筑;引自:同上

对印度现代建筑具有最广泛、最深刻影响的也许是勒柯布西和路易康。这两位建筑大师在他们的巅峰时期,以自身的魅力和建筑智慧,与印度的国情、自然、人民和建筑传统对话。勒柯布西主要用钢筋混凝土,而路易康用砖。不同的材料,反映出两位大师不同的建筑哲学、理念、手法乃至个性,深深地启发了进步的印度建筑师。

●勒柯布西,用钢筋混凝土表现印度

勒柯布西是一位置身险境、勇敢探索、不顾身家性命的伟大建筑师,他有一首自比杂技演员的诗:

杂技并非做戏,演员舍得此生。

动作惊动天地,艰难山海重重,

死神时时相伴,险象刻刻环生。

为防粉身碎骨,炼功精益求精。

没人请你如此,没人领你盛情。

你属另一世界,杂技演员梦境。

你的成功无疑:能所常人不能![1]

勒柯布西应邀来印度设计昌迪加尔首府,又是一次历险。他曾写信给尼赫鲁总理:“印度正在觉醒,它进入了一个任何事情都会成为可能的时期。但印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国家:它经历了最发达的古代文明时期,它有自己的智慧,伦理道德和思想意识,……”[2]做为一名被认为是非传统的西方建筑师,能认识到古老东方文化的价值,是难能可贵的。

勒柯布西第一次踏上印度大地,他看见了蔚蓝的天空,无情的太阳,火热的风,热带月夜的清凉,喜马拉雅山的神圣、美丽和季风的狂暴;他陶醉于印度妇女的优雅美丽,迷上了当地的牛和蛇;他想理解印度的宗教仪式和人们脸上那永恒的微笑;他更观察印度的寺庙、拱券、穹顶、门廊和阳台,一句话,他领受了异域文化的震憾,并寄予真切的关爱和同情。

不知道勒柯布西是否读过印度哲学或此类的书。其实,行动家用不着专题学习宗教或信仰,他们在运动中感知事物,在直觉中表现。正像他那“张开的手”,与耶稣和佛所张开的手不谋而合。

勒柯布西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引自:ArchitectureinIndia,Paris:Electamoniteur,

大街上的大象和汽车;引自:Williamj.r.Curtis,BalkrishnaDoshi-ArchitectureforIndia,

勒柯布西速写,牛和小村子;引自:Williamj.r.Curtis,BalkrishnaDoshi-ArchitectureforIndia,

勒柯布西雕塑,张开的手

勒柯布西壁画,梦中;引自:ArchitectureinIndia,Paris:Electamoniteur,

勒柯布西在印度测绘历史建筑,他发现,每一种文化,总有某种尺寸是不变的,某种比例是优美的。他总是赞美“农民的房子,小木屋,一切适于人的尺度的事物”,沉迷于小尺度的东西—汽船、车厢和穷人的陋室。他的模度,就源于他对人的关心。他能在极小的尺度和极大的尺度之间游刃有余。

印度的环境使勒柯布西认识到,必须崇敬自然,尊重传统,才能使现代的思想、方法、技术和材料在印度获得生命。他试探着新的语言:为什么不创造自然冷却系统呢?为什么不创造像印度古典音乐似的空间、韵律和形式呢?为什么不使用伸手可得的材料并巧妙地使用废弃材料呢?他在艾哈迈达巴德和昌迪加尔的建筑,表明了一种以古代文明解决当代问题的觉醒。

勒柯布西把艾哈迈达巴德的萨拉巴伊住宅(Sarabhai),放在盛风位上,深深的窗间壁,遮阳板就是门廊的立面,屋顶有厚草垫,铺上水道,使雨水下泄到水池以应付雨季。印度建筑师柯里亚说它“是复杂的,不定形的,无尽的,是一颗榕树,一个印度连带家庭的杰作”。另一个莎旦住宅(Shodhan),是路线上升、微风穿过的住所,雕塑般的混凝土遮阳板立面,创造一种有结构,有生气的构成,而这一切又结合了防雨、防晒的阳伞概念,是现代适应印度气候的真正体现。他认为阳伞概念将是任何新的印度建筑的中心元素之一,可以在印度建筑史的不同阶段中找到。

勒柯布西,萨拉巴伊住宅(Sarabhai),外观,艾哈迈达巴德,~;引自:ArchitectureinIndia,Paris:Electamoniteur,

勒柯布西,莎旦住宅(Shodhan),艾哈迈达巴德,~;引自:ArchitectureinIndia,Paris:Electamoniteur,

勒柯布西,坎德拉美术馆,外观,艾哈迈达巴德,~;引自:TakeoKamiya,TheGuidetotheArchitectureoftheIndianSubcontinent,ToTo,

勒柯布西,坎德拉美术馆,内院,艾哈迈达巴德,~;引自:TakeoKamiya,TheGuidetotheArchitectureoftheIndianSubcontinent,ToTo,

勒柯布西,工厂主联合会总部,外观,艾哈迈达巴德,;引自:TakeoKamiya,TheGuidetotheArchitectureoftheIndianSubcontinent,ToTo,

勒柯布西,工厂主联合会总部,三层平面,艾哈迈达巴德,;引自:TakeoKamiya,TheGuidetotheArchitectureoftheIndianSubcontinent,ToTo,

昌迪加尔市政中心的规划和设计,给勒柯布西提供了一次独特的建筑体验。议会和高等法院强有力地并置,它们之间是州长官邸(未建),再就是“张开的手”(OpenHand)。建筑之间拉开相当大的距离,这种距离使他受到许多批评。建筑历史学家吉迪恩(Giedion)写信给勒柯布西说,“你谈了很多关于圣·马可广场了,在炎热的气候下,为什么你还敢把建筑之间拉得那么远。”勒柯布西的回答是:“我这么做是想把它作为喜马拉雅山背景的对照物。这是我二十世纪的空间概念”[3]。他认为这里是人们释放紧张的场所,敬畏自然的地方;他把昌迪加尔整座城市看作是向喜马拉雅山的献礼。

勒柯布西,昌迪加尔市市政中心平面;引自:TakeoKamiya,TheGuidetotheArchitectureoftheIndianSubcontinent,ToTo,

勒柯布西草图,州长官邸(未建),昌迪加尔;引自:ArchitectureinIndia,Paris:Electamoniteur,

高等法院轮廓简洁,前面很像一把伞,但背面却又像一个穹顶。高起的连拱廊可以防晒、防雨;为了通风,建筑必须开敞,而且他让所有的房间都向公众开放。法官们不喜欢这样,因为法院不能像传统的印度方式运作。作为建筑创作,它却是传统印度建筑在新条件下的回应。

勒柯布西,高等法院,昌迪加尔,~;引自:TakeoKamiya,TheGuidetotheArchitectureoftheIndianSubcontinent,ToTo,

勒柯布西,高等法院,近景,昌迪加尔,~;引自:TakeoKamiya,TheGuidetotheArchitectureoftheIndianSubcontinent,ToTo,

议会大厦的门廊也是一把遮阳伞,它的断面是牛角的优美曲线;意想不到的是,勒柯布西用了萨巴尔马蒂的冷却塔作为议会大厦的原型。他被那双曲面向上升起的动势所打动,虽然那是一个工业建筑构筑物,但它是美好明天的象征,一种上升的渴望,一个巨大力量的体验。深刻的洞察力告诉他,这便是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要做的。

勒柯布西,议会大厦,入口,昌迪加尔,~;引自:TakeoKamiya,TheGuidetotheArchitectureoftheIndianSubcontinent,ToTo,

勒柯布西,议会大厦,鸟瞰,昌迪加尔,~;引自:TakeoKamiya,TheGuidetotheArchitectureoftheIndianSubcontinent,ToTo,

勒柯布西,议会大厦,平面,昌迪加尔,~;引自:TakeoKamiya,TheGuidetotheArchitectureoftheIndianSubcontinent,ToTo,

艾哈迈达巴德电厂冷却塔;引自:ArchitectureinIndia,Paris:Electamoniteur,

勒柯布西,秘书处大楼;引自:ArchitectureinIndia,Paris:Electamoniteur,

昌迪加尔的工作并不完全成功,直到如今,昌迪加尔也没有被看作是一个印度城市,它是勒柯布西对未来印度的感觉,印度人民现实生活的许多因素没有考虑。印度人把室外生活与室内生活看得同等重要,他们喜欢室外有树和阴影。昌迪加尔有街道,有开敞空间,有住房,但是没有生活!我们也没有看到地方材料在他手中的出色表现。但是昌迪加尔的经验十分重要,正如尼赫鲁面对众说纷纭所指出的那样:“昌迪加尔是一个伟大的设计,它引起了很多争论,但是不管它在某些方面成功与否,事实上,它的重大意义在于引发人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4]

●路易康,用砖砌筑阳光和阴影

路易康对建筑的思辩过程复杂得多,他的设计理念与勒柯布西也不尽相同,已经对现代建筑的原旨有了许多修正,~年在印度、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建成的作品,对此有明确的表现。

路易康被称为“建筑哲学家”,他对建筑问题的表述,往往带着非理性主义色彩,他的结论常常是理性的,但论证起来却扑朔迷离地返回了非理性。比如,有人问他“建筑是什么?”他回答说,“我可以明天回答吗?”第二天上午,他带来一张写好的小纸条说,“如果你问我建筑是什么,我不知道,因为那是建筑要是什么的精神方面的问题”(Idonotknowtheanswerbecauseitisinspiritofwhatitwantstobe)。而勒柯布西会痛痛快快地说“建筑是形式,容量,色彩,声音,音乐”“建筑是居住的机器”……因为在他浩瀚的著作中不知道已经给建筑下过多少定义了。[5]

勒柯布西从传统中走来,但力主创新。我们从脍炙人口的《走向新建筑》中看到,他大量研究了古希腊和古罗马,但在现实中却极力推崇轮船、飞机和汽车。路易康从现实出发,却主张回到事物的初始,这种回溯,在设计实践中往往使他返回到事物的原始状态,返回到历史主义。但是,他的作品毫不简陋和陈腐,而是充满了简洁明确的几何图形和深邃的历史精神,孟加拉国首都国民议会大厦,令人想起古罗马的大浴室,但那的确是个议事堂。

勒柯布西和路易康都尊重地方材料,使用现代材料,但他们站在事物的两个极端:勒柯布西使用工业化的产物钢筋混凝土,而路易康钟情于出自手工业传统的砖,更贴近自然,使建筑的“情”重于“理”。

路易康,国民议会大厦,孟加拉国,达卡,;引自:TakeoKamiya,TheGuidetotheArchitectureoftheIndianSubcontinent,ToTo,

路易康,美国印第安纳福特韦恩艺术中心;引自:李大夏.路易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在建筑中用“光”,是路易康最具个人魅力的拿手戏,他简直把光当作建筑材料使用,在印度建筑中的体现更有它特殊的意义。他把“静”(Silence)和“光”(Light)作为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概念,作了意义朦胧的哲学家似的辩证。但也有说得稍微明白的时候:“自然光是唯一能使建筑艺术成为建筑艺术的光”“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6]。

从年路易康应聘设计艾哈迈达巴德印度管理学院(IIM),到年自印度返回费城的途中不幸病逝,他对IIM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路易康认为,“人及人的学院”(ManandhisInstitution)是深刻影响IIM的思想之一。他很认同业主的概念:不仅使学员立志于管理,也不能只是“教”与“学”的一般功能性的授受关系。他强调综合性的文化教育,身体和心灵都要健康。就此,他梦想在这块平坦无奇、缺树少水的土地上,建立一座“人的学院”(InstitutionofMan)。IIM同16世纪东印度建造的纳兰达大学(NalandaUniversity)有内在的相似之处,它回答有关遵守学院制度、师生交流等许多问题。这是一座好像是从大地上雕出来的校园,它的几何性、不同建筑的尺度、严格的方位都在述说地方、气候以及修道院的严格要求。在反复数年的方案修改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在这里盖房子,要遮荫,要房子挨着房子。

路易康,印度管理学院,平面,艾哈迈达巴德;引自:VikramBhattPeterScriver,ContemporaryIndianArchitecture-AFTERTHEMASTERS,MapinPublishingPvt.Ltd.,Ahmedabad,

路易康,印度管理学院教学楼,艾哈迈达巴德

路易康,印度管理学院教学楼,艾哈迈达巴德

路易康,印度管理学院教学楼,走廊,艾哈迈达巴德

路易康,印度管理学院宿舍楼,艾哈迈达巴德

由于地势平坦,夏季气温高达45℃,他把整个群体逐渐抬高,且让每一面墙与来风的方向一致。总平面把建筑分为两部分,一是学院建筑综合体,二是教职工住宅。户外取土造出一片人工湖,湖水造成一个小气候,又分隔了教学区和住宅区。建筑的布置极有韵律,有一种强烈的45度斜线动势,建筑常常是90度与45度直接组合,整体很像一种几何装饰设计,或许暗示了某种晶体或曼陀罗,也使人想到他孜孜以求的“秩序”(Order),这种秩序在印度意味着标准化和降低造价。

建筑一律清水砖墙,墙上开大洞,圆、方和三角形十分明显,利于通风并形成一些阴影和深邃的空间;阳光射入,在室内造就了美丽的图案,也是不用花钱就可以做到的事;砖和混凝土的圆柱体,有赞美罗马建筑遗迹的意思,它是一首阳光与阴影的诗。建筑的布置尽量考虑当太阳西晒时,在建筑的另一面多形成一些阴凉。路易康促进了一种寺庙的感觉,有私密和交流的双重性,却又直接反映了环境,使人想起古老的建筑传统。

当人们静静地走在建筑群中,无论是寒冷的冬季还是炎热的夏天,人们都会得到对话、会议和活动的场所。外部看上去是结实的,而内部被分解了,光条充满了建筑中一段段的缝隙。勒柯布西在昌迪加尔用遮阳伞的意象跟建筑打交道;而路易康暗示了一种为通风而产生的巨大阴影通道,剌穿垂直壁垒所形成的中央城堡。

勒柯布西和路易康这两位大师在印度的相遇,以及此前的西方前辈建筑师在印度的工作,带来了西方版本的印度现代建筑“情”与“理”。但他们不可能解决印度现代建筑的发展问题,西方现代建筑大师毕竟是在印度做客,这里的主人是印度建筑师。

●印度建筑师,自己的印度建筑

印度现代建筑的发展,也走过许多弯路,直到年的第四个五年计划,政府把注意力转向农村,提倡根据地方特色、材料、传统技术和气候来设计建筑,走地域建筑的路。

○学习外国后的超越

印度建筑师多西(B.V.Doshi)曾与勒柯布西和路易康共同工作过,一个时期的作品酷似勒柯布西,如印度学院(InstituteofIndology)就是以勒柯布西的钢筋混凝土模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niyalaa.com/jtqk/67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