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接力不忘初心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213655.html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卡特尔的逆袭:欧佩克与国际油价
从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来看今年表现最好的资产,不得不提国际原油价格一路高歌猛进,根据彭博的数据,从年初至今石油价格涨幅高达63.8%。石油价格的波动性极大,目前已经突破了年的价格高位达到了84美元/桶,而在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出现了史上首次“负油价”。
我们会看到分析师如是说,“与会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确认将11月的月度总产量上调至日均40万桶,在维持原定增产计划的背景下,油价易涨难跌。”我们在分析国际油价时常常 素描欧佩克
年,来自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开会,讨论如何应对跨国石油公司的垄断。次年1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ofthe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即OPEC,中译“欧佩克”)正式成立,上述国家成为最初的5个创始成员国。成立之初,欧佩克的总部位于伊拉克巴格达,年迁至奥地利维也纳。年,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占全球石油产量的37.13%,其已探明石油储量占全球石油储量的79.87%。
资料来源:OPECAnnualStatisticalBulletin, 在《组织条约》(Statute)中,欧佩克阐明其宗旨是“通过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和价格,确保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稳定,保障石油生产国的稳定收入,为石油消费国提供足够、经济、长期的石油供应,并给与石油工业投资者合理的收益”。欧佩克设有大会、理事会和秘书处。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各成员国每年派出代表团召开两次常会和不定期会议,以协商一致为原则,负责协调各国石油政策、确定新的成员国、审议理事会报告等。理事会由各成员国提名一名代表组成,负责欧佩克的日常事务。秘书处则经大会协调一致任命。
欧佩克的成员国分为创始成员国(FounderMembers)、全权成员国(FullMembers)和准成员国(AssociateMembers)。创始成员国即为创始的五国,全权成员国包括创始成员国及申请加入欧佩克并为大会接受的国家,准成员国为虽未获得全权成员国资格,但在特殊情况下经3/4全权成员国接纳的国家。
目前,欧佩克共有13个成员国,除初始创始国外,卡塔尔()、印度尼西亚()、利比亚()、阿联酋()、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厄瓜多尔()、加蓬()、安哥拉()、赤道几内亚()和刚果共和国()先后加入欧佩克,其中,印度尼西亚于年暂缓其成员国资格,卡塔尔和厄瓜多尔分别于年和年退出了欧佩克。
卡塔尔的退出对于欧佩克是一次冲击,尽管卡塔尔解释说是“国家的战略转变”而非“政治动因”,但仍然被媒体解读为伊斯兰不同教派的争端所导致的欧佩克内部割裂。且不表中东地区宗教派别的恩怨情仇,卡塔尔退出欧佩克转向天然气的开发,至少反映出了国际能源格局的变化。
欧佩克简史:能源主权与石油危机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控制着世界石油市场的并不是中东的产油国,而是大型石油跨国公司——被称为“七姊妹”的新泽西标准石油、纽约标准石油、壳牌公司、英国波斯石油公司、德士古、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和海湾石油公司——它们控制着石油产量、分配、运输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七姊妹”能够以资本垄断全球的原油行业,一方面是基于殖民统治的历史沿革和西方国家介入中东事务,产油国并未获得石油开采权,另一方面是因为波斯湾沿岸的探明石油储量尚未被完全挖掘。
能够最快速打破一个卡特尔的力量,来自于建立一个新的卡特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之结束后,全球非殖民化运动兴起,中东和北非的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开始了民族独立运动,从而重新获得了石油开采权。与此同时,美国国内对于石油的需求快速上升,波斯湾的石油资源大量勘探开发,美国丧失了全球主要石油供应国的地位,在年成为了净进口国。在这样的背景下,石油输出国组织即欧佩克成立。
我们从三次石油危机来看欧佩克对石油市场影响力的形成和变化。
成立初期的欧佩克尚未形成显著的影响力,直到年对以色列的石油禁运,引发了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和叙利亚向以色列宣战,为了打击以色列及西方国家,欧佩克宣布石油减产和禁运,造成了油价快速上涨。欧佩克的“石油武器”对重度依赖石油的西方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打击,部分国家甚至实施了汽油配给制,经济衰退在全世界范围蔓延。为了应对石油危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立了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IEA)。
年伊朗推翻巴列维王朝革命,随后爆发了两伊战争,伊朗在社会剧烈动荡中暂停了石油出口,原油价格再次飙升,引发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至此,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达到巅峰。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欧佩克的市场地位受到了冲击。在经过两次石油危机之后,石油消费国开始寻找新的可替代能源,国际原油市场供应出现过剩,欧佩克的市场份额逐步缩水。
第三次石油危机爆发于海湾战争时期,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受到了国际制裁,造成其国内石油产量的下降。与前两次危机不同,在这次危机期间,美国快速采取了军事干预行动结束了战争,除伊拉克外的欧佩克国家原油产量快速增长,国际能源署的紧急计划缓解了冲击,油价暴涨的持续期相对较短。
数据来源: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AlldatadeflatedusingtheConsumerPriceIndexfortheUS. 新的卡特尔能够成立并且快速取代曾经的资本垄断,在于二战后中东地区国家在非殖民化的浪潮夺回了作为石油生产国的国家主权资源。在年的《成员国石油政策宣言》中,欧佩克强调“所有国家为了本国发展,对其自然资源行使永久主权和不可剥夺的权利”。在20世纪70年代,欧佩克在全球供需缺口扩大的背景下又利用“石油武器”迅速建立了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开始执行独立的石油政策。当前的欧佩克面临着诸多挑战,世界对欧佩克石油的依赖度降低、美国的页岩油革命和全球对低碳经济的 欧佩克的石油政策
欧佩克的石油政策,经历了从典型的卡特尔模式到非卡特尔模式的转型。我们用卡特尔模型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欧佩克石油政策。集体行动往往面临着囚徒困境的博弈,国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可能并非帕累托最优。卡特尔通过协定商品价格、产量或销售条件,来实现市场的垄断。欧佩克的“价”和“量”的机制分别为价格基准和配额机制,价格机制是指制定基准油价,从而基本统一成员国的原油销售价格。配额机制是指欧佩克通过调节石油产量来控制油价,油价过高时提高产量取得更多收入,油价过低时削减产量缩紧供应提高价格。
初期的垄断方式主要是锚定价格。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西方国家通胀率不断上升、美元持续贬值,提高石油的名义价格从而避免产油国收入的损失是欧佩克石油政策的出发点。欧佩克一致认为应该上调基准油价,但对油价上涨的幅度却存在很大的分歧。年的欧佩克会议上,成员国之间达成了双重定价协议,即沙特和阿联酋提价5%,其他国家分两阶段提价10%。
进入20世纪80年代,能源的需求和石油的需求下降,年欧佩克结束了双重油价,标准油价统一为34美元/桶,次年确立了欧佩克的配额机制,将组织产量限额确定为万桶/日。配额制在机构内部遇到了很多困难,在成员国之间也并没有得到严格的遵守。沙特作为欧佩克中相对特殊的独立存在,并没有分配配额,而是通过产量调整应对“剩余需求”的变化。其他国家为抢夺全球市场份额进行超产,使得减产的任务大部分落在了沙特身上。年,沙特率先挑起价格战,与阿美石油公司签订了供油合同,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此后欧佩克逐渐放弃了石油基准价格机制,该组织卡特尔的特征逐步削弱,不再具备左右石油价格的能力。
20世纪末至今,欧佩克逐步放弃了控制石油的固定价格,影响方式也更为间接。虽然欧佩克于年引入了一揽子原油参考价格机制(根据不同原油的品质及其市场占有份额计算加权平均油价),年引入了“价格带”机制,但对石油的市场价格的直接影响都较弱。
年后,欧佩克再未提出过有关石油的指导价格,主要通过产量来间接影响石油价格,此后的石油政策主要围绕产量来制定,但欧佩克各国产能的差异也使得并非所有国家都具备产量调节的能力,产量调节的任务主要落在沙特等个别国家身上。价格战之后的欧佩克重新确立了配额制,但产油国之间市场份额的争夺仍然剧烈。海湾战争之后重新调整了各国的配额,也无可避免地走向了松动,欧佩克的会议甚至不再公布成员国的配额调整数。
欧佩克实现了由一个卡特尔取代另一个卡特尔的历史进程。但随着能源市场上不同力量的兴起和欧佩克内部的割裂彰显,欧佩克在多大程度上能影响当今市场的石油价格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我们之所以 在今天,欧佩克更多是石油价格的接受者(pricetaker)而非制定者(pricemaker)。欧佩克通过产量来影响石油供给,并最终一定程度传导到油价上,这种影响力是间接的,主要作用于短期油价。但仍然不可否认,无论我们以怎样的分析框架来研究原油价格,更好地了解这个供给方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钟倩为某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境外债券交易员,译著《中国纵横》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