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状况与历史发展美拉尼西亚部落生活在太平洋西南部美拉尼西亚群岛上,这个群岛位于西太平洋、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主要有新咯里多尼亚岛、斐济群岛、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和俾斯麦群岛。因美拉尼西亚部落的人都皮肤黝黑,故美拉尼西亚群岛的语义也为黑人群岛。
美拉尼西亚部落的祖先可能早在年前从东南亚陆续迁入这些群岛,之后就开始在这里生存繁衍。经过长时间发展,他们分成了诸多种群,主要包括所罗门人、瓦努阿图人、新喀里多尼亚人、斐济人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美拉尼西亚人,他们都属尼格罗一澳大利亚人种美拉尼西亚类型。部落中使用多种语言,属南岛语系美拉尼西亚语族。
到19世纪初,英、法西欧等殖民者开始侵入这里,这时他们的社会还处于原始公社制解体时的阶段,但其发展状态也不完全相同。东南地区已出现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早期国家,但仍保留氏族部落组织,经济生产则以热带农业为主,多饲养猪、鸡、狗,并从事多种手工业;而沿海地区和小岛居民仍是氏族公社制度,经济生产多以渔业为生,渔具种类较多,捕鱼技术很高。但他们都尚未掌握金属制造技术,仍用石、木、贝壳工具。
西方人来到这里之后,美拉尼西亚人已有很大改变,部落中有许多人被强迫到矿山和种植园做工,但他们在工艺技术上仍保持着原始性,文化观念上也保留了他们的传统。
美拉尼西亚部落大多崇拜图腾和首领,迷信巫术和占卜,有专职巫师和祭司。在有些部落中,蜥蜴和鸟象征着美拉尼西亚人生活物质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生活情形和工艺制作
在居住方面,美拉尼西亚部落的石构建筑物很少,普通住宅常常是一些木头十分简易地搭建而成,木料经目晒雨淋极其容易腐朽,但一些数量可观的祭祀场所的房屋则比较牢固。梁柱上装饰着各种雕刻和绘制的诸神像,并刻画许多装饰图案,多用红、白、黑三种颜色,对比十分强烈,而又丰富协调。雕刻和图案上下并连一串,十分壮观,造成一种神秘幽深而恐怖摄人的气氛。
美拉尼西亚人的服装一般用草和羽毛制作的,其节目盛装可谓是华丽多彩,但也大多是用草和羽毛等特别加工、临时制作而成的。
美拉尼西亚部落的工艺制作十分出色。他们会一种木雕,其风格十分简朴,主要的是用来调理的物品,诸如独木舟、硕大的玩具等。一些祭祀用的物品也常用人像、鱼和鸟纹作装饰,并用珍珠镶嵌,构成了十分美观的图案。
美拉尼西亚部落之中还特别盛行树皮织物画。它看上去像纺织品实际上却是树皮加工而成的。制作需一套特殊的工序,如多次水洗,棒槌敲打,使植物纤维软化,树皮变宽,晒下后再作画。先刻纹理然后浸染颜色,嵌在树皮上。常用的有褐色、黑色和红色。
美拉尼西亚人制作的面具是有名的。复杂而神秘的纹章图案是某特定家族的所有物,适用于某些特定的祭祀场合,如葬礼。徽章的内容反映出神话的主题,当地人很容易辨别出其中的含义,但外地人则不易知晓。面具图案中有蛇、鸟和一个圆圈。鸟同捕鲨有关;蛇则是辛波普氏族的图腾;这圆圈代表着曙光。虽然一些特定的图案组合受到传统的规定,然而有些人仍可以任意组合相配的主题,从而打破呆板的画面,尽可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性。
在美拉尼西亚的不同地方,部落的艺术风格也是不一样的。在新不列颠和新赫布里底群岛上,人们祭祀演戏的陈设品是用树蕨类和泥土覆盖着的棕榈叶材料制作而成的。新不列颠岛上的居民以用植物纤维制作的面具和其他形状的树皮织物面具而引为自豪。新赫布里底群岛上的居民有一种艺术性较强的特殊风格,内容和形式的范围都很广泛。其中有大木鼓、神像柱雕刻、独木舟的装饰板和安有植物纤维假发的树皮面具。还有用黏土和其他相关材料抹在椰子壳上塑成的头像。具有庇佑力的祖先像到处可见,面部多强调种族的特征,阔大的鼻孔和厚实的嘴唇。而刻在羊齿类植物树干上的大型雕像则为大洋洲工艺制作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