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好 http://pf.39.net/bdfyy/zjft/160311/4785589.html
今天向大家介绍一部富含哲理的战争大片:《细细的红线》。先来介绍它的导演:泰伦斯·马利克(TerrenceMalick)。
王家卫够慢工出细活了吧,一部《一代宗师》居然磨了7年之久。可是,你如果知道泰伦斯·马利克的拍片速率,肯定能被他急死。
自年开始学习电影到年为止,在超过40年的从影生涯里,马利克只拍出了5部电影长片:《恶土》(Badlands,)、《天堂之日》(DaysofHeaven,)、《细细的红线》(TheThinRedLine,)、《新世界》(TheNewWorld,)和《生命之树》(TheTreeofLife,)。平均8年一部,可谓真正的慢片之王。
这种把电影当做艺术品悉心雕琢的态度、极富诗意影像风格以及充满哲理的影片主题让马利克成为好莱坞的一个异数,用流行语来形容他便是:不会写诗的哲学家不是好导演。
马利克虽然作品少得可怜,但每部都堪称经典。
《恶土》被安排为年纽约电影节的闭幕影片,描写了美国年代末的一桩连环杀人案,剧情很像《邦妮和克莱德》。马利克将一对逃亡的杀人犯置身于美不胜收的田园风光之中,用抒情将野蛮和残酷掩盖,使得整个电影像一部展示风景的旅行公路片。
年的《天堂之日》则讲述了一对流浪伴侣企图让女方嫁给快死的农场主以便获取遗产的故事。影片使用了大量的远景镜头,让人物的活动发生在被摄影机美化了的自然景致当中,用极度冷静和克制的手法表现了一出犯罪悲剧。此片让马利克名声大噪,一举收获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和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但该片的票房却不尽人意,此后的马利克再难接到新戏,后来他离开了好莱坞,搬到法国居住。
在息影20年之后,马利克重拾电影创作,于年拍摄了战争史诗片《细细的红线》。这部高水准的艺术杰作演员阵容之豪华,罕有匹敌,包括西恩·潘、约翰·特拉沃尔塔、伍迪·哈里森、艾德里安·布洛迪、乔治·克鲁尼等一大帮好莱坞一线男星都在片中有所表现。虽然它在本土的奥斯卡奖全军覆没(提名七项),却在全世界范围内饱受赞誉,并最终获得了柏林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
尽管巨星云集,但《细细的红线》却没有常规的战争片的味道,它与同年的战争大片《拯救大兵瑞恩》有明显的差别:后者弘扬的是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主旋律,而前者则有意与这些主旋律保持距离。在我看来,与其说它是战争片,不如说它是以战争为叙述背景的哲理片,如果考虑到影片中无处不在的诗意,还可以称它是马利克用电影语言谱写的哲理诗。
虽说此片讲述的是太平洋战争瓜岛战役中的一场阵地争夺战,但有接近三分之一的镜头放在自然景观和静物上面。影片刚开始,马利克就耗费了许多胶片拍摄鳄鱼下水,紧接着他又用缓慢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美拉尼西亚土著人民世外桃源般的静谧生活,不知情的观众恐怕还以为自己在看《人与自然》或《探索》(Discovery)呢。
即使在激烈的战斗过程中,马利克的镜头也常常越过作战的士兵、战壕和枪支弹药,将热带雨林的天然风光尽收眼底,那碧绿的山丘、耀眼的太阳、静谧的竹林、微波荡漾的湖泊、摇曳多姿的奇草异木,还有色彩斑驳的林中鸟,它们时而沉思,时而律动,似乎都在引领观众去发现一个关于人类来自何处的秘密。而那些丛林中的土著儿童,他们围成圆圈,接力赛似的砸打着手中的燧石,这一刻,人类仿佛回到了原初,回到所有人共同拥有的美好童年。
马利克之所以会拍出这种诗意风格的电影跟他的哲学背景有密切的联系。他在年进入哈佛大学哲学系,师从著名哲学家和电影理论家卡维尔(StanleyCavell)。大二时他曾跑去海德格尔门下游学,毕业后又远赴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年—年
然而,在博士论文开题的时候,他与导师赖尔(GilbertRyle)产生了严重的分歧。马利克打算研究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世界概念,但赖尔作为著名的分析哲学家对欧陆哲学有较大的偏见,他希望马利克能研究一些“更哲学”的内容。可马利克决不妥协,于是退学返回了美国。起先他在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哲学,后来进入美国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并于年获得艺术创作硕士学位。
此后的马利克虽然投身电影事业,但始终没有放下哲学,他不光翻译了海德格尔的《根据的本质》(VomWesendesGrundes),并试图在毕业作品中展现他的哲学思考。随着对电影创作的熟稔,马利克开始将哲学的深度主题与诗意的光影表达进行有机而巧妙的融合,这种融合构成了他标志性的个人风格。
从《恶土》开始,马利克就采用大量的旁边来辅助影片的叙事,这种旁白是好莱坞大片所极力避免的,为的是怕让观众跳戏,但在马利克运用下却起到了诗歌意境的营造功能。诗歌的主要特点是意象的跳跃,马利克通过诗一般的旁白完成了时间、场景、段落和主题间的跳跃。另外,作为文本的旁白一旦和影像结合起来,便能共同承载导演想要传达的意义,还能恰当地引发观众对剧中人物的代入感,使得观众能从他们的角度观察、感受和思考。
《细细的红线》将这种风格发挥到了极致,作为马利克回归影坛的第一部作品,它承载的思想主题引领了接下来的影片,包括《新世界》《生命之树》以及自年开始以每年一部的速率诞生的后继作品。
故事概要
《细细的红线》改变自詹姆斯·琼斯在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故事发生在年,二战南太平洋战场。当时,日美两军在瓜达康纳尔岛缠斗正酣。瓜岛隶属所罗门群岛,是澳洲的东北门户,对于双方掌控战争主导权至关重要。查理步兵连(C连)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夺回日军占领的阵地。日军占尽地利优势,防守固若金汤,然军令如山,即使刀山火海将士们也要奋勇向前……
那么,“细细的红线”到底指什么?
琼斯在原著中表示,在理智和疯狂之间有一条“细细的红线”。战争模糊了两者的边界,人一不小心就会扯断红线、陷入疯狂。但在马利克的电影中,“细细的红线”却涵义深广得多。仅就叙事而言,影片主要勾勒了三条红线,在忠诚和野心之间、在爱与背叛之间、在真理与虚假之间都有一条细细的红线。这三条红线也代表了三组人物的冲突。
第一组:上校塔尔(Tall)和上尉斯塔洛(Staros),两人的矛盾点在于忠诚,对于上级命令的忠诚还是对于下级生命的忠诚。
当塔尔命令斯塔洛带领C连不惜任何代价拿下日军设在山顶的碉堡时,斯塔洛做出了明确的拒绝。因为他手下的战士已在日军的机关枪扫射下伤亡惨重。
斯塔洛在电话中对塔尔说:“我和这些人在一起生活了两年半,我不能命令他们去送死。”恼怒的塔尔只好亲自赶赴前线督战,并组织起一只自愿冲锋队,以绕路包抄的方式拿下了碉堡。完事之后,他以羞辱的方式给斯塔洛上了一课,告诉他在战场上让自己人牺牲是必须的。塔尔认为斯塔洛不够强硬,无法领导部队,所以解除了他的权力。
后来,当斯塔洛离开的时候,他得到了下级士兵的安慰,战士们认为他挽救了他们的生命。而从塔尔与领导突击队的约翰的对话中我们得知,原来他只是希望用士兵的牺牲来成全自己的战功,他虽然已到退休的年纪,但还只是个上校,不得不听命于比他年轻的上将,这次的阵地战是他的绝佳机会,他必须牢牢把握。在这组有关忠诚的冲突中,斯塔洛输了,对生命的忠诚敌不过对命令的忠诚。或者我们还可以说,是忠诚输了,它输给了野心。
第二组:大兵贝尔(Bell)和她的妻子,矛盾点在于爱情。
贝尔本来是一位军官,在菲律宾作战时担任工兵部队的中尉(即副连长)。在原著中,他与妻子的感情亲密无间、美妙绝伦,在热带丛林中作战四个月之后,他递交了辞呈,因为无法忍受和妻子的长期分离。谁知他的辞职换来的只是惩罚,军方并没有让他远离战场,他被重新征召入伍,永远也无法担任军官,此时的他只能作为一名普通的步兵在瓜岛上冲锋。
电影通过记忆闪回的方式展现了他和妻子的感情,还通过贝尔的画外音来呈现他对妻子的思念。比如,在部队登陆作战前,他在心中默念:“如果我先走一步,我会在那儿等你,在死亡的另一边,愿你与我同在。”
然而,当这场战役结束后,贝尔收到了妻子的来信。谁知这封信并没有诉说妻子对他的想念,而是宣布了她的离开,由于无法忍受寂寞,她爱上了一名空军军官,她想跟贝尔离婚。贝尔的信仰突然坍塌了,颤抖着的身体难以承受突如其来的打击,可战争依然继续。在这组有关爱情的冲突中,与其说贝尔输了,不如说爱情输了,它输给了战争制造的分离和寂寞。
第三组:威特(吉姆·卡维泽饰)和威尔士(西恩·潘饰),矛盾点在于真理。
大兵威特本是一个逃兵,他和另一战友躲在某个太平洋的小岛上享受片刻安宁。然而,一艘美国巡洋舰发现并逮捕了他们,让他们继续回C连服役。起初,威特被安排为担架员,负责运送和照顾伤兵。后来,他自愿成为冲锋战士,并在一次任务中为掩护部队撤退而牺牲了。中士威尔士是C连的副连长,负责管理士兵,他和威特的几次对话虽然简短,却晦涩深奥,反映了两人截然相反的人生哲学。
当威特被抓上舰艇之后,他和威尔士有这样一段对话。
威尔士:“在这个世界,一个人根本微不足道,而且只有这一个世界。”
威特:“你错了,头儿,我看到过另一个世界,有时候我认为那只是我的幻觉。”
威尔士:“好吧,你看到的东西我永远也看不到。”
威特:(表情凝重,不愿接受。)
威尔士:“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正在自我毁灭,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能做的就是闭上眼,不让任何东西打扰他。”
这一段简单的对话表明两人有着迥然不同的世界观。仅从表面看,威尔士的话语悲观且虚无,他的眼中只有此岸这个糟糕的世界,没有彼岸那个美好的世界。当威特被逮捕后,威尔士对威特的训诫并非仅仅出于后者对军纪的违反,更多的原因乃在两人之间的“主义之争”,他认为威特的理想主义是可笑的。
在琼斯的原著中,威尔士被描写为一个愤世嫉俗、嘲笑一切的犬儒主义者。
琼斯写道:
“一切都让威尔士发笑。政治让他发笑,宗教让他发笑,理想和正直尤其让他发笑;人类绝大部分的品德都让他发笑。他不相信道德,不相信任何这类词语。”
威尔士还是个彻头彻尾的物质主义者,他唯一相信的就是财产。当威尔士看到一名士兵由于肠子被炸出来而痛苦地嘶吼时,他冒着枪林弹雨跑到这个濒死的士兵身边,帮助他使用吗啡。连长斯塔洛通过望远镜看到了这一切,他说要为威尔士申请银星奖章,不料却被威尔士厉声拒绝了。
威尔士对着斯塔洛怒吼道:“财产,这他妈的一切都是为了财产。”在威尔士眼中,整个战争都是为了财产,什么英勇、正义、奖章,他统统都不相信,颁奖给他就是侮辱他。对他来说,这些东西是构筑在财产之上的谎言,若为这样的谎言牺牲简直蠢极了。威尔士用一句台词精准地概括了他的物质主义:“他们只是一堆肉”。人只是一堆肉,毫无灵性。
威特的哲学与威尔士的大相径庭。可以说,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浪漫主义者、超验主义者、泛灵论者……总之,威特是诗化哲学的化身,一个诗意地栖居在战争废墟上的人。
威特告诉威尔士,他见过另一个世界,指的就是他此前逃往的那个小岛…………
以下是硬广时间:《电影与哲学》微课堂(4月5日-6日20::00--21:30)
由于马利克思想的深邃和表达手法的丰富,我们很难用一个现成的哲学思潮或主义话语将其充分概括,但从《细细的红线》开始,他的思考指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对技术的追问、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以及对人类原初场景的热爱。这个方向正是“诗化哲学”的主旨。
那么,什么是诗化哲学?
对于“诗化哲学”可以有三种理解。第一,用(广义的)诗表达的哲学。比如尼采的哲学,那是用寓言、故事和随笔的方式以及诗歌般的语言写出的哲学;第二,通过研究诗而阐发出的哲学。比如海德格尔后期的哲学,他通过分析荷尔德林等人的诗歌,阐发出一系列独特的思考;第三,表达诗意的哲学。这种哲学当以18世纪末开始的浪漫主义思潮为典型。虽然这场运动最早以文学的形式展开,但它在德国发展成了一种思想传统,一种超越单一流派的哲学,它还渗透到大西洋对岸的美国,成为了重塑美国精神的超验主义。
因此在我看来,“诗化哲学”可以当作是对浪漫主义、超验主义和泛灵论等相关哲学的总体概况,它强调人生与诗意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突出人的直觉和灵性,这与强调理性和人的主体地位的传统哲学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国学者刘小枫曾以《诗化哲学》为题集中论述了浪漫主义美学,本次微课堂将继续采纳这个名称,但所论并不是美学,而是哲学。
由于“诗化哲学”这一名号涵盖的理论太多,鉴于篇幅,我们选取最典型的两个代表来探讨马利克的《细细的红线》,即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和海德格尔后期的诗化哲学。
1.《细细的红线》中的三条红线
1.1关于忠诚:上校塔尔和上尉斯塔洛
1.2关于爱情:大兵贝尔和她的妻子
1.3关于真理:威特和威尔士
2.爱默生:我们躺在超灵的怀抱里
2.1爱默生的超灵(《爱默生文集》)
2.2《细细的红线》当中的超灵
2.3爱默生的超验主义(直觉)
2.4爱默生的“自助”
3.威特:以超验主义超越死亡
3.1运用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来分析《细》中威特的表现(以诗意的眼光投入战斗并牺牲)
3.2维特根斯坦和威特的共同点(含詹姆斯《宗教经验种种》)
4.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4.1荷尔德林和贫困的时代(海德格尔《诗·语言·思》)
4.2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里尔克等诗人的解读
4.3海德格尔对技术的批判(技术的潘多拉魔盒被打开了)
4.4海德格尔的语言观(对语言的反思可以使人类重新返回对技术的限制)
5.马利克:贫困时代的诗人
5.1《细细的红线》对技术的反思(对比海德格尔)
5.2如何诗意的栖居?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加微课堂。
狗剩爹个人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