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祖师僧一行简介

网络编辑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jpm.cn/article-124913-1.html

密宗祖师

僧一行

僧一行,(公元年—年),本名张遂,汉族,唐代魏州昌乐人(今河南省南乐县)人。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线纬度一度之长,编制了《大衍历》。唐密领袖,著有密宗权威著作《大日经疏》。唐朝功臣张公瑾之曾孙,生于唐高宗弘道元年,卒于玄宗开元十五年。

僧一行对于胎藏界和金刚界两种密法都有继承,而重点弘传胎藏界密法,又在天文历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密宗传人,是僧中科学家。 

生平简介

僧一行少聪敏,博览经史。尤精于天文、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据《旧唐书》本传载。时年二十的一行。得京都着名道人尹崇所送一本西汉扬雄所着的《太玄经》。一行很快即通达其旨。写出《太衍玄图》、《义诀》各一卷。阐释晦涩难懂的《太玄经》。为尹崇所推崇。称“此后生颜子也”。从此名声大振。

当时的武三思有意与他结交,但他顾忌其名声不好,便逃走了,正好遇上普寂禅师,就从普寂出家。有一位叫卢鸿的隐士,得知一行的才学,惊异地对普寂说,此子“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一行传》,《宋高僧传》卷五)。普寂同意一行外出寻访名师高僧,于是他遍访当时的名宿,并曾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向一位老僧学历法。

开元五年(),玄宗强行征诏一行入京,受到玄宗的款待。

开元七年(),印度高僧金刚智入京,一行追随其后,并施弟子之礼。又受金刚经诀,协助译经。

开元九年(),在李淳风的《麟德历》基础上重新修编新历。从此,一行就开始专门从事天文历法的工作。

开元十一年(),为了测定星体位置的需要,一行与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等人制成了黄道游仪、“水运浑天仪”。

开元十二年(),一行根据修改旧历的需要,又组织领导了我国古代第一次天文大地测量,也是一次史无前例、世界罕见的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工作。

开元十三年(),善无畏来长安弘教,一行受胎藏法,在洛阳的大福先寺助善无畏共同翻译《大日经》七卷等,并着《大日经疏》二十卷,成为解释密宗理论的重要着作。又汇编经、律、论要文为《摄调伏藏》十卷(已佚)。一行与玄宗过从甚密,谈经论道,出入宫廷,同登寺阁。在京城的近十年中,一行一直在两京从事科学研究和宗教传播活动。

玄宗览奏开元十五年()九月,禅师卧病不起。十月八日在长安华严寺圆寂,行年四十五岁,僧寿二十四。葬于铜人原。其过早谢世,玄宗痛悼,叹日:“禅师舍朕!”追赐其谥号为“大慧禅师”,并亲自为禅师撰写碑文《御制大慧禅师一行碑铭》:“长无暇日,日诵万文。深道极阴阳之妙,属辞尽春秋之美。”

科学成就

开元九年,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

01制造仪器和观测

一行主张在实测的基础上编订历法。为此,首先需要有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他于开元九年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设计黄道游仪,并制成木模。一行决定用铜铁铸造,于开元十一年完成。这架仪器的黄道不是固定的,可以在赤道上移位,以符合岁差现象(当时认为岁差是黄道沿赤道西退,实则相反)。

  

后来,一行和梁令瓒等又设计制造水运浑象。这个以水力推动而运转的浑象,附有报时装置,可以自动报时,称为水运浑天或开元水运浑天俯视图。一行等以新制的黄道游仪观测日月五星的运动,测量一些恒星的赤道坐标和对黄道的相对位置,发现这些恒星的位置同汉代所测结果有很大变动。

02主持天文大地测量

从开元十二年起,一行主持大规模的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其中以南宫说等人在河南所作的一组观测最有成就。他们在今河南省四个地方测量了当地的北极高度,夏至日影长度,又测量了四地间的距离。经一行归算,得出了北极高度差一度,南北两地相距里80步(唐代尺度)的结论。这实际上就是求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之长。

03制定《大衍历》

从开元十三年起,一行开始编历。经过两年时间,写成草稿,定名为《大衍历》。一行不幸去世时年仅四十五岁。《大衍历》后经张说和历官陈玄景等人整理成书。从开元十七年起,根据《大衍历》编算成的每年的历书颁行全国。经过检验,《大衍历》比唐代已有的其他历法都更精密。开元二十一年传入日本,行用近百年。

密宗传承

《佛祖统纪》说一行“传密教于金刚、无畏”,向这两位传播不同密法的大士学习密法。

《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讲到善无畏时,也记一行等人曾参预善无畏的译事。一行参预译《大日经》是在开元十二年(),次年写成《大日经疏》,此《疏》,是一行请善无畏阐释《大日经》义,由一行记录并发挥而成的,所以说这部《疏》体现出善无畏和一行的两人思想。

据《宋高僧传》,一行又向金刚智学习《陀罗昆尼印》。金刚智又为一行设坛灌顶,一行还要求金刚智翻译金刚界一系的密法,于是在开元十一年()金刚智组织翻译《瑜伽念诵法》、《七俱胝陀罗尼》,一行为笔受。

一行又拜不空为师,不空在其《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中说到,“开元七年,至于西京,一行禅师求我灌顶”。所以,一行的密法兼承胎藏界和金刚界两种,而能融为一体。本来胎藏界之理和金刚界之智也是合而不二的,两者的融合才构成完整的整体。 

佛学著作

一行的著作,以《大日经疏》为其密教思想的代表作,《大衍历》为其历法方面的代表作,这本书是在一行死后的第二年由玄宗诏令编成而正式使用的,称《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 

一行的《大日经疏》把《大日经》中一些隐含的意义都解释出来了,其中对一些教义的阐述,结合了佛教各宗如华严、天台、净土、唯识及儒家的观点,更主要的是该书系统地组织密宗的理论和仪轨,因此对于密宗来讲,《大日经疏》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一行认为《大日经》中的第一品《入真言门住心品》是全经之纲,统论全经大意。此品中三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意,尤为至要。各种功德,皆从心生,所以说菩提心为因。这个心如同虚空。“虚空等心者,即是净菩提”(《大日经疏》卷十九)。所谓大悲为根,根有“执持”的含义,如同树根,执持茎、叶、花、果,使它们不至于倾倒。悲也兼明大慈,应是大慈悲。发起悲愿回向众生,拔除众生一切苦厄。这种大悲心,是从菩提心而生的,“从此净菩提心,而生大悲心也”。所谓方便究竟,“谓万行圆极,无可复增,应物之权,究尽能事。”(《大日经疏》卷一)是指入真言门的方便法门。

一行说这种方便最基本的有三方面,即身密门、语密门、心密门。三密都有其深刻的意义,比如语密门所念的真言,都是“如来妙极之语”。又比如身密门所结身印,“左手是三昧义,右手是般若义,十指是十波罗密满足义”(《大日经疏》卷二)。 

对于大悲胎藏生曼荼罗,一行加以详尽的诠解。这一曼荼罗,以胎藏为喻,则指修行者最初发菩提心时,犹如父母合因缘,种子之识初入胎中,后来渐渐生长,待出生后,具足种种根体。大悲心也由种子渐渐生起,具足万行。又如婴儿,出生后学习各种技艺,而能施行事业。从净心中生起万行,发起种种方便,济度众生,也是如此。这叫“胞胎胎藏”。以莲花为喻,莲花的种子藏在硬壳中,但在种子中却含藏有莲的枝、叶、花、条的特性。初发的菩提心种子也是如此。种子初生花苞时,莲台和果实等藏于莲叶内,如同出世间心藏在蕴中。莲叶包藏之下,莲花不受风雨吹打,而能日夜生长,犹如大悲胎藏,一旦成就,而能在日光中显照开敷。这层意义叫“莲花胎藏”。 

这种胎藏,也称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义云‘含藏’。正翻为‘室’,谓诸蕴于此中生,于此中灭,即是诸蕴窠窟,故以为名。”(《大日经疏》卷二)一行又以分别义、因缘义和真实义来分析阿赖耶识。   

就每一个具体的人而言,一行认为,也都是胎藏曼荼罗,其结构是,“头为内胎,心以上为第一院,脐以上为第二院,脐以下为第三院”(《大日经疏》卷十四)。人的身体,含有三重曼荼罗,从这个意义上讲,众生都有佛性,“众生自心之处,即一切佛大悲胎藏曼荼罗也,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是华台之藏”(《大日经疏》卷十二)。在此一行提出了“即心是道”的观点,但这还只是显教中大乘教的一般看法,一行更讲即身是佛这个密宗特有的观点,“此悉地之人,不舍此身,不舍此识,而能秘密其身”(《大日经疏》卷十五)。但是,“若即心是道者,何故众生轮回生死,不得成佛?”(《大日经疏》卷一)一行认为,那是因为众生不能“如实知”,不知道自心实相就是菩提,有佛无佛,常自严净,这叫“无明”,叫“无知膜翳”。如果能如实知,就能做到初发心便成正觉,这也是如来藏思想。

至于成佛的一般程序,分为信、入地、五通、二乘、成佛五个过程。信,指“深信如来秘藏,决定不疑;信佛有如是方便,若依行者,必成菩提。”(《大日经疏》卷十五)入地,即指入十地中的第一欢喜地。五通指到第四地后得五通境界。二乘指到第八地得声闻乘和缘觉境。成佛是指从第九地而行菩萨道,到第十地而成佛。成佛之后,“世世受此悉地之果,终不可尽。” 

这种曼荼罗的安立次第,为地、水、火、风、空五者,“先从空中而起风,风上起火,火上起水,水上起地”(《大日经疏》卷十四)。这是世界成立的五大要素。五者缺一不可,“随阙一缘,终不增长”(《大日经疏》卷一)。这五缘代表色的部分,从本质上讲,万法唯心,这种心,又叫法界,“当知万法唯心,心之实相,即是一切种智,即是诸佛法界,法界即是诸法之体”(《大日经疏》卷七)。这五缘和心缘,构成密宗的六大缘起论。 

一行作为科学家,在中国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佛教高僧,一行传承胎藏和金刚两大部密法,在密宗史上的作用,不只系统组织密教的教义教规,也把两大部融合起来。集科学家与高僧于一身这个特殊身份本身,也说明佛法和科学技术在一定条件下的相融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niyalaa.com/zyjr/76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