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花开感恩一路同行!
平台是一个旨在为文学、朗诵爱好者提供展示才华的纯文学有声平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大力倡导正能量作品,文香花开,花开有声!愿你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宿……
那年,那山塘文/于根生(安徽)
说起山塘,农村人没有人不知道的。所谓山塘,顾名思义就是山洼中积水所形成的池塘,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为了防止水旱灾害,使积水更丰裕,最大可能地保障当地人的正常生产与生活需要,当地人不断地对其修葺、整固、扩围,原始水塘的规模越来越大,于是就称之为水库。比如闻名于世的十三陵水库,比如近在身边的殷村水库等等,这些水库的雏形就是山塘。明代大首辅严嵩曾写了一首《山塘》诗:山塘深且广,逦迤抱山麓……。把山塘简直写活了!
山塘是丘陵地区人们的“当家塘”,当地人亲切地称其为“救命塘”,此话一点都不夸张,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地方,灌溉条件极差,农民虽然有信心,但绝对没有那个“人定胜天”的能力,在这种“靠天收”的自然环境下,山塘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因此,丘陵地区的农户几乎每户或几户都有一口属于自己的山塘。
我家也不例外,就是在这口山塘里,发生了三件与我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多年过去了,但回想起来仍是那么地清晰,这其中的有些事甚至想起来都有些后怕。
一钓鱼虽然现在我对钓鱼不感兴趣,但儿时的我对任何事情都抱有浓厚的热情,钓鱼也不例外,常常跟在大人的后面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跑,寻找合适的钓鱼塘口。
时间一长,就萌生了自己独立垂钓的想法,于是,砍下一个水竹,用镰刀把竹节削平,防止戳手,再问妈妈要了一根纳鞋底的梭子线和一根针,把针放在煤油灯下烧红后弄弯,然后从鹅身上拔下两根鹅毛做浮漂,就这样一个简易的钓鱼工具就算做好了。鱼饵在我们那里到处都是,随便搬开几块石头,下面有不少细细的红红的蚯蚓,有时弄不到这种蚯蚓,就找一些粗黑长得有点像小蛇的大蚯蚓代替。
说起钓鱼真的很惭愧,我真的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也没有这份耐心,如果长时间没有看见浮漂有鱼来扯动,就耍起了性子,捡起大石块向河里砸。所以我钓了几次,花的功夫倒不少,可就是一无所获。
与其这样消耗时间,倒不如守株待兔。在我读小学的一天早上,我早早地起床,背着鱼竿来到我家的山塘,将事先备好的鱼饵穿在鱼钩上,在塘埂上选择了一个理想的位置,手一挥,将鱼线撒到合适的地方,把鱼竿放在塘埂上,找了一块大石头把鱼竿压住,然后回家了。
下午放学后,我正在家里做作业,突然想起早上放的鱼竿,于是我急忙丢下作业,赶紧向山塘跑出,到地方一看,鱼竿还被石头压在那里,浮漂却不见了。呵呵!有戏,于是我就挪开石头起鱼线,哇,好沉呀!果然,一条好大的草鱼被我带出了水面,没有一斤,足有八两,可把我乐坏了,连忙捧着活蹦乱跳的鱼往家跑。
今晚有口福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二洗澡野塘里洗澡溺亡的事在我们那里时有发生,不少人传闻是水猴子所为,至于是不是,谁也没看见,谁也拿不准,仅仅是传闻而已。
鉴于在水塘里洗澡风险太大,奶奶是坚决不让我到塘里洗澡。为防止我骗她私自下河洗澡,每天早上奶奶都要从锅底蹭一些黑灰垢,涂抹在我的屁股根上,晚上检查,天天如此。由于奶奶看得紧,管得严,所以到现在我还没有学会游泳的本事。
记得我18岁那年,也就是我考上中专的那年夏天,离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可家里没钱,交学费没有着落。根据父亲的安排,我挑着稻谷到当时的农科站碾米,准备用卖米的钱来凑齐学费。
那一天快临近秋天了,天气异常的闷热,往返了几次热得受不了,在咬咬牙完成了最后一趟的碾米任务后,我趁奶奶不备,独自一人悄悄地溜到自己的塘边,脱完衣服下了水。
名义上是洗澡,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洗澡,我试探地站在浅水的地方,用手捧水向身上浇。在农村山塘游过泳的人都知道,山塘不像湖,一般呈锅底状,稍有不慎可能就会滑到深水处。
我正在洗时,忽然一个不留神,脚底打滑一下子滑离了塘边,我越挣扎离岸边越远。完了,完了,灌了几口水后,我反而清醒了,不知哪来那么大的力气,我在水塘中心来了个度的大转弯,双脚在水里拼命地扑腾,竟鬼使神差地游到岸边,大难不死啊!我坐在岸边对着山塘默默地凝望了半天,好长时间没有缓过神。
写到这,让我不由地想起了电视连续剧《霍元甲》里的一段场景:大侠霍元甲为躲避龙海生的追杀,告别父母带着徒弟陈真等人到外地逃难,在渡河时不慎落水,此时陈真为报师仇,用竹篙将霍元甲向水底按,不懂水性的霍元甲不一会儿就沉入水底,正当陈真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认为霍元甲必死无疑的时候,霍元甲竟抱着大石块奇迹般地生还。看来呀,离头三尺有神灵,冥冥之中天注定啊!
三清淤泥清淤泥是农民必做的功课,有的是一年一清,有的是两年或三年一清,具体时限由各家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定,清淤泥一般选择在年底,清出来的淤泥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用来加高、加固塘埂,二是晒干后作为肥料,用作包烧秧田的包子馅料。对我们这些一心盼过年的小孩子来说,清淤泥最大的好处是有鱼吃。
有一年我家准备放塘水清淤泥,用带绳勾的竹竿在水里探堵水口的木桩时发现,那根木桩被淤泥糊住。那是水塘唯一的出水口,找不到可就麻烦了。这可把父亲急坏了,他老人家年事已高,不可能在这个冬天下水拔桩,家里其他人都指望不上。
正在父亲六神无主的时候,村上有一个小伙子到我家山塘看热闹,我父亲一见来人,顿时来了精神,知道他身体棒,水性好,别看现在的气温在零度以下,对于他来说应该是小菜一碟。我父亲立马就把他喊到身边。
当他知道我父亲的用意后,脑袋摇得像波浪鼓一样,一口拒绝,并拔腿准备走人。父亲见状,一把拉住他:“哎呀,你看你这个小伙子,跑什么跑,这点冷对你算什么,再说,我还有奖赏条件的,如果你把桩拔掉,逮到的鱼分给你一半。”
经不住物质的诱惑,小伙子立马就答应了。于是父亲连忙跑回家背来两捆稻草,预备等小伙从水里上来后烘火给他烤,防止他冻坏。只见那小伙子麻利地脱光衣服,一个猛子钻进水里,三下五除二地将木桩拔掉……
人生的路上总有一些刻骨铭心,总有一些难以忘怀,无论心酸,还是甘甜。它们或遗留在某个渡口,或被丢放在某个站台。人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回味而丰富多彩,从而倍加珍惜今天。
几世的修行,就为了这一生,但愿此一生: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附录一首《寻觅童年》,权当对逝去光阴的缅怀。
寻觅童年
墙老了
黏糊糊的青苔长了釉
犁耙不要了
堆在南屋里上满了锈
能干活的都走了
田地,几亩、几十亩地丢
村子里残存的气息
是走不动的老人
和一群不会挣钱的儿童
走近村庄
找不到归家的路
路已被岁月无情地查封
寻觅童年
童年躲进比人还高的刺窠丛
怎么喊
就是不露头
作者简介:于根生,男,年生人,安徽宣城人,税务公务员,爱好写作。创作观:先干活,再创作!
这个秋天有点烫名家诵读《石头的文化与文化的石头》名家合诵
红旗颂简单就好
文/于根生诵/凯哥荒石格律诗五首
夜游黄河合诵作品
你许我的春天名家诵读
你的国文/骆驼刺诵/润物《追思,一代儒圣王阳明》文/茗·溪诵/张鉴飞过秦岭文/高明诵/王新峰黄素品诵读
向鹰学习作者:魏鹏今生,注定沧桑文/袁芳(山东)主播/星明
▲上下滑动合肥较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中科医院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