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在25岁考中进士之前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塾师,作为识文断字的先生,只靠微薄的学费度日,教六七岁的孩子,自然不是秦桧的志向所在,对于教育没有热爱的秦桧写下了一句诗——“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猴孙王”,后来这句诗也成为了很多老师自嘲的话。秦桧本人很有才学,在古代能考中进士,可以类比如今的院士级别了,秦桧写的文章也很好,只是他对于教育并不擅长,学历高不代表教学技能高,也不代表对教育有敬畏,从诗句里可以看出他对于学生也没有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教学与教育的差别很大,教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要做的是教学,学高为师,更要做的是教育,身正为范。
不同于秦桧对于教学的逃离,美国大学教授彼得·基·贝得勒在《我为什么当教师》里面写道:“这些学生在我眼前成长、变化着。当一名教师就好比在创造生命,我可以看到我所孕育的泥人开始呼吸。没有什么能比能那么近的亲眼看到生命的呼吸更令人激动的了。”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小时侯住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都能看到大人把某种东西交给杂货铺老板,然后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坏主意,将一把石子递给老板“换”糖,杂货铺主人迟疑片刻后收下了石子,然后把糖“换”给了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终生。”这位杂货铺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者的智慧:他没有用成人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用宽容维护了一个幼小的尊严。这是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开创近代教育典范的陶行知先生也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近代教育典范:陶行知先生
教师肯定都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作为教师,如果不知道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无异于学音乐的不知道贝多芬一样。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里写道“孩子们啊!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步向前走,我把整个心都献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候,而每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尽快来到你们的身边,你们的欢声笑语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张张笑脸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越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越觉得教育神圣,教师伟大,做教师很幸福。一个爱思考的教育家,他怀着真诚的情感,身体力行,亲自实践,满怀对学生的爱,这是我们到现在依然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缘由,他的书中提到的教学的技巧不多,管理的方法不多,理论也不多,我们可以透过苏氏的思考来反思一个教育者的应为之举,真正的教育是生命教育,是自我的教育,这是源头活水。未来也许你也会从事教育,也许当下你的心志是成为大学教师,悠哉游哉。不过未来也很难说,基础教育很艰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的工作就是给人打基础,把根扎正、扎牢、扎深,助下一代人青枝绿叶,生机盎然。从务虚的角度来说,这份工作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更影响家庭、民族、国家的未来,貌似平凡,实质伟大,不像医生妙手回春,药到病除,而是涓涓细流,润物无声。也由于教师要面对很多很多同学,犹如茂密的森林,广袤辽阔,品种繁多,高耸低垂,各尽其性,各呈其态,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在这片绿意葱茏、美景如画的森林中,教师所扮演的就是护林人、种树人的身份。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树木、树人都是相通的,根深才能叶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写过一篇《种树郭橐驼传》,这篇文章我们这一批没有在教材中学过,我们的教材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都没有入选,也幸好是没有入选,让我在《古文观止》里读到此篇时心中有所思。郭橐驼的本名是什么没人记得了,背驼得像骆驼的驼峰,所以旁人就叫他“橐驼”,郭橐驼种树是一绝,放在古代来看,这种本事也可以说是不入流了,郭橐驼愣是因为种树受到了很多达官贵人的青睐,旁人问他种树的诀窍是什么,郭橐驼说了十六个字——“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意思就是要想种好树,就需要让树的树根舒展,种树给树培土的时候则要平匀,它根下的土用原来的培育树苗的故土,捣土的时候则要结实。
“其本欲舒”,让树的树根舒展,也就是让学生成长的空间舒展,物理空间上的舒展以及心理空间上的舒展,学习越来越便利,家长也越来越舍得在孩子的教育上投资,孩子学得开心吗?幸福吗?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越来越抑郁,一棵树的树根能够伸展,就能汲取更多的养分,枝干就能粗壮。同样的,一个人的成长之路也是如此,生存空间广阔,丰富多样,人就有舒适感、幸福感,学习的效率也会高。在这里引申,很多地理植物生长类的题目也可以从人的生长来借喻。
“其培欲平”,培土平匀,太紧不行,太松也不行。过度的负责也是一种伤害,很多学生从小长到大,自信都被摧毁殆尽。太多太紧的关爱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一种压抑,当然,太过松弛自然也是不行的,平匀中庸,有紧有松,生命需要呼吸。
“其土欲故”,树从一个旧的环境生长到一个新的环境,很难一下子适应,种树人要以树为本,将树比人,树一开始脚下的土要用它原来生长环境的土。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知识的建构是从既有知识出发,迁移到新的知识,这里的故土我们可以理解为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需要我们通过对既有知识的发散得出来,而不是死记一个新知识的结论。
“其筑欲密”,也就是捣土要踏实,以前种完谷子,也要用脚来踏实土地。人的根基一定要稳,什么是人的根基?不是方法论,而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者,除了教知识以外,德育是一个人未来的基础,自信昂扬的态度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
郭橐驼在后来继续补充说其他人种树失败的教训,他们给树根换生土,培土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关爱太深,担忧过多,早晨去看,晚上又去摸,摸又摸不出什么,还抓破树皮来检验它是死是活,摇动它的树根看土是松是紧。表面看是喜爱它,实际上是害了它。把这种现象来比方人,给孩子们一片宁静自然的生长环境,给学校一个宁静自然的教育环境,少干扰、少浮躁,少一些喧嚣。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欲”字,是树木的本性,也是种树的要领。郭橐驼正是在掌握事物内部发展规律下的积极适应自然,从而保护了树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顺乎自然才能一切而然。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细细品味叶老的话,农业与工业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农业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的,需要的是能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