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扁平疣专业医院 http://m.39.net/pf/a_8744643.html《莉莉·玛莲》这首歌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交战国双方所喜爱,甚至出现了战壕里轴心国和同盟国的士兵同时哼唱此歌战斗的场景
诺曼底登陆战役发生在年6月6日6时30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这次行动的日期年6月6日被称为“D-DAY"。
D-DAY
文
莫敏妮
年11月,一战结束,德国与英法俄等协约国在法国巴黎签订投降协议。经过几番讨价还价之后,战败国德国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这个和约,使德国丧失了许多领土。当时许多政治家天真地以为通过这样的施压和钳制,德国不会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谁都想不到,恰恰因为这个《凡尔赛和约》在德国人心中埋下一颗随时有可能爆发的仇恨的种子。骄傲的德国人其实并不把自己国家看成战败国,同时《凡尔赛和约》苛刻的条款让德国人心怀怨恨。
年,柏林最时髦的库尔菲尔斯腾大道,代表着仍处于危机中的德国。一座纪念碑,纪念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几百万受难者。高雅又性感的玛琳·黛德丽在柏林唱着《蓝天使》,托马斯·曼在亚历山大广场菩提大道的菩提树下欣赏自己的诺贝尔文学奖。柏林是欧洲的文化中心,也是全球最开放最包容的城市之一,但年,一切都改变了。通过恫吓、煸动和利用德国退伍军人的痛苦心理等方法,希特勒和他的武装部队控制了整个德国。
年9月1日,强大的德军集结现代化军事装备,以“闪电战”正面袭击与侵占波兰(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拉开二战血腥帷幕。随后英、法对德国宣战。年,德国发动“白色闪电”,攻击北欧丹麦和挪威,采用“曼斯坦因计划”迅速完成对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家的占领。欧洲小国真是小啊,完全不堪一击。与此同时,德军绕过法军重兵设防的马其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一战法国北部被打成焦土,相隔不过22年,战争卷土重来,一次又一次难挡德国战车的长驱莫遏。
《辛德勒的名单》
《钢琴家》
年:敦刻尔克大撤退
年纳粹德国离统治欧洲只差一步,丘吉尔在“我所能奉献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与汗水”的至暗时刻(电影《至暗时刻》),策划了震惊世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电影《敦刻尔克》),33万名英国远征军将士奇迹般地获救,为未来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而法国在德国锐意进攻与意大利趁火打劫下,很快就抵挡不住,6月不得不投降。电影《沉静如海》讲述的就是这样的背景,德国军官本是一名作曲家,征用了法国人房屋的一部分居住。法国少女以沉默抗议德军的侵略罪行,即使她与这位军官在生活中心有灵犀渐渐相恋,却依然不言不语。当发现汽车炸弹就要引爆之际,少女情急之下用一曲暗藏爱情密码的巴赫《C大调前奏曲》挽救了德国军官性命。只是,两人之间绵亘着巨大的差异,那些青春爱情密语无声滑落暗夜之中。
《至暗时刻》
《敦克尔克》
《沉静如海》
希特勒制定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发动长达8个月的猛烈空袭和潜艇战,企图迫使英国屈服。但此时的英国,拥有帝国最顽强最坚韧的抵抗力量。英王乔治六世(电影《国王的演讲》)与家人坚守伦敦家中,大轰炸间隙也走上街头慰问民众。英雄传奇般的钢琴家蜜拉·海丝在二战中经常举行音乐会,并不惧怕轰炸。她擅长于德国乐曲,大战期间,一位记者听到一个士兵在火车上吹口哨,便问他:“嘿,你似乎对巴赫作品很有兴趣?”“没有啊”。“可是你在吹巴赫的作品呀!”“喔,那不是巴赫,那是蜜拉·海丝”。蜜拉·海丝因其卓越的音乐成就和在二战期间对英国的贡献被封为爵士。
蜜拉·海丝
丘吉尔在二战回忆录中提到,他一直最为担忧的事情,后来都没有发生过。窃以为,正因为在事情发生过程中担忧着,一定会倍加注意,采取相应措施。如果什么都不担忧,那最后的结局很可能是惨不忍睹的。易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对过程担忧,以确保结果之美满。然也!
?《国王的演讲》??
年德军入侵苏联
年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于9月初以多万人、多辆坦克和近架飞机的强大兵力,分三路入侵苏联。南路兵锋矛头直捣乌克兰首都基辅,中路为苏联首都莫斯科,而北路,列宁格勒地处波罗的海沿岸,德军妄图一举打通苏联至芬兰的道路。初期德军所向披靡,一路攻城拔寨。德军北路围攻的列宁格勒(圣彼得堡)惨状骇人:德国军队将这座城市围困了天。苏联人开始了艰难的列宁格勒保卫战,最终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城内64万人死于饥饿与严寒,两万多人死于德军的空袭与炮击,幢建筑被摧毁,城市面目全非,街道变成了瓦砾堆。战后人们重建家园,将被炮火毁坏的古迹一一修复。如今,这座城市可以说是最接近西方生活方式的,但依然坚守着固有的传统。圣彼得堡之于莫斯科,也存在鄙视链,这里的人看不起莫斯科,觉得无论从文化还是经济,自己都充满了优越感。当然,这种优越感是有道理的。电影《进攻列宁格勒》描述在经历长达4个月的攻坚战无果后,希特勒决定用饥饿和围困的方式夺取列宁格勒。纳粹围城三年,寒冷、冰冻、尸横遍野的列宁格勒成为一座真正的人间炼狱之城。电影中一个镜头,是德国军官收听列宁格勒电台时,正在播放贝多芬的交响曲,能听出是什么作品吗?
俄国地域广袤,德军的“闪电战”并不适合,逐渐变成了阵地战,拉锯开始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讲述年5月,潮湿的夜晚西面炮声隆隆,敌我双方掩蔽在两米深的战壕里,彻底陷入了阵地战。东面德军昼夜不停地轰炸运河和基洛夫铁路线,北面苏军顽强地保卫着被围困的列宁格勒。当看到热尼亚一抹浅浅的笑容,立马就喜欢上那个叫叶甫盖尼娅·马拉霍娃的姑娘。电影中,她有着浪漫的爱情,凄惨的故事,边弹吉他边唱的那首《无论生活中有多少别离》感人至深。五个女兵,她们不能选择,却义无反顾投身最残酷的战场。历史远去,我们只记得那些模糊了的青春剪影和俄罗斯旋律。也是这个夏天,苏军打响了莫斯科保卫战,以惨重的代价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坦克对决在这个战争阶段被广泛应用。电影《猎杀T34》中,俄军传奇坦克T-34被德军收缴,用来作为德军训练的活靶子,他们又逼迫身陷集中营的俄国坦克手修复。最激动人心的一刻是,藏有武器弹药坦克在被执行“自杀式”任务不幸被俘的尼古拉等坦克手驾驶着杀出重围,此时,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主题音乐响起,坦克跳舞,荡气回肠。到了秋天,就是电影《兵临城下》所表现的广阔镜头了。德国军队无力发动更大规模攻势,便集中多万兵力和大批飞机、坦克,南北夹击,向斯大林格勒发动猛烈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王牌狙击手之间的生死对决扣人心弦。永远要记得:高手过招,最忌心浮气躁,对于狙击手来说,错误永远是致命的,哪怕是最小的。年2月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转入战略反攻阶段。耸立在广袤的大地上、并和伏尔加河融为一体的那些小小的茅草屋,隐藏着顽强的俄罗斯生命力。
《猎杀T34》
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本军国主义从就开始发动和参加一系列侵略战争,以中国、朝鲜为主要侵略对象。年10月,日军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展,企图建立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这严重损害了英美两国在远东的利益,英美等国家采取限制乃至禁止的相应措施以迫使日本就范。但日本狼子野心岂受钳制,与德国结盟,扩大东方战线。中国方面,当时胡适任大使出访美国求援。日本全面侵华已三年,国内战事极尽艰难。士气低落,外援不到,书生外交,几无良策。老蒋问胡适,怎么办?胡适久久不回,再无法拖延,只得硬着头皮写了封仅四个字的信:“苦撑待变”。一语道尽其中的煎熬与等待。五个月后,爆发珍珠港事件,中国也等到了机会,抗战逐步得到改善。
《珍珠港》年12月7日清晨,日军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的珍珠港(电影《珍珠港》、《虎虎虎》),试图取得战争主动权。这样一来,美国在总统罗斯福发表了著名的“国耻”演讲后,正式参战。太平洋战争由此全面爆发,日军侵占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及太平洋部分岛屿。大卫·里恩的电影《桂河大桥》讲述年,英军上校尼克尔森和他的属下成为日军的俘虏,被命令修建泰国西部地区的桂河大桥。一段台词说出了英军军官建桥的内心秘密:“总有一天战争会结束,我希望以后走这座桥的人,能记得它是怎样建起来的,是谁建起来的。不是一群奴隶,而是士兵,沦为阶下囚仍不屈不挠的英国士兵。”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就在于不同角度所看。
《桂河大桥》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的重要转折点。年6月4日,美国海军以少胜多击退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环礁的攻击,日军在海战中大败。美军胜利的关键是情报破译和飞行员英勇战斗(电影《决战中途岛》)。情报官埃德温·莱顿吸取珍珠港事件失败的经验,通过慎密的情报分析,准确预测到日军的行动目标。莱顿的团队,包括有科学家、音乐家。这是因为珍珠港事件,一些乐队成员不再耽于享乐,加入到情报机构来尽公民应有的义务,而从事音乐的人对破译情报密码有着异常敏锐的感知。这个情报机构后来也准确破译了山本五十六的行程,于年4月在山本五十六视察部队途中击落他的座机,这个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因此而毙命。
《决战中途岛》
山本五十六的个人经历具有相当的戏剧性,长冈藩的武士高野在五十六岁时得子,取名五十六,自幼习武士道和接受军事熏陶。父死,五十六过继给了母亲娘家殉难的武士领袖山本家族。巧合的是,山本五十六接任联合舰队司令一职,也正好56岁。在军国主义盛行的日本,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他纵横捭阖,有着全局的清醒认识和较高的战略头脑,冷静地意识到国际形势,预感到日本正在走向一条自我毁灭之路。他主张韬光养晦,阻止对外侵略与贸然开战。但他无力制止右翼势力和高层的战争狂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策划了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一旦投入战争,清醒理智甚至抽身而退便已不可能了。命运早已锁定他的结局,他作为骨子里的武士后人倒是死得其所。非常矛盾的一个人。电影《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拍出了这个人物的悲壮。当年国内放映这部电影还遭到一片骂声,说是歌颂军国主义者。其实应当理性客观地去看待,任何事物都具复杂性。如何学习别人长处,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国家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才是最重要的。
诺曼底登陆及之后
年末,中美英三国签署《开罗宣言》,声明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坚持对日本作战。年6月6日,万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登陆战在二战中一触即发。诺曼底登陆之前,盟军与德军都在部署。德军陆军元帅“沙漠之狐”隆美尔接受指令负责加强“大西洋长城”防线。该壁垒从挪威沿海岸北部延至西班牙边界,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坚固的抵御防线。但德国内部的矛盾与分歧非常大,希特勒一步一步把战争引向国家与民族毁灭的倾向引起德国众多军官的警惕。隆美尔认为盟军会先从加莱或者是诺曼底入手,很可能在这两个半岛之间建一个据点,对前线猛烈轰击,然后用突击舰和装有炮弹的登陆舰攻击。成功登陆后,他们会用轰炸机发起进攻,同时针对后方腹地,采取空降袭击。他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德军战术上用什么办法对抗?隆美尔认为当然是阻止盟军登陆海岸,最主要的战线自然就在滩头。但如何捍卫这条漫长的多公里长的西线海岸?这就是德国将帅要面临的问题。
《诺曼底大风暴》
而诺曼底登陆前90天,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面对众多分歧、各种复杂的情形下,也作出艰难的部署。最引人争议的是D日前,他下令对法国境内的铁路交通线大轰炸。隆美尔不被允许在诺曼底地区集结部队,艾森豪威尔赌了一把,他赢了。《诺曼底大风暴》(CountdownToD-Day)讲述的就是在这样复杂背景下艾森豪威尔的抉择,关于决策与领导力、利益平衡与个体价值以及意志与信任。美国精神与美军特点,从电影《巴顿将军》开头的一段讲话可见,他们崇尚尼采所说的超人概念和强力意志,但并不等同,而是更强调一种集体英雄主义。他们崇尚胜利,崇尚霸权主义。好战,不甘失败,如果失败就是耻辱,比去死还痛苦。
?
《巴顿将军》??而真正在盟军诺曼底登陆之时,冷静地洞察一切、严于律己的隆美尔却回乌尔姆近郊的赫尔林根为妻子庆祝生日,这天他送给妻子一双时尚的巴黎女鞋。这成了战争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