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世纪的深海情缘记录海上丝绸之

本文为原创作品,作者为“张瑞水下看世界”创作团队瓷器专家——Cheer

欢迎考古、历史、文博等相关领域的作者投稿。

9-10世纪相当于我国的唐代晚期,更加准确地说是“安史之乱”(公元-年)之后的唐王朝。这场纷争让当时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国逐渐跌下神坛,开始探索更加实际的生存之道。

彼时,由于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唐王朝中央集权被显著削弱,已经逐渐失去了对西北方向陆上丝绸之路的掌控。而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南方地区,经过了两汉及南朝时期的开发和经营,已经逐渐成为了此时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手工业、商业的繁盛程度,都全面赶上并超越了帝国的北方。东南沿海一带此刻已然成为唐代晚期我国对外交流的前沿,催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

此刻,中国与其他各国之间的海上贸易交流非常广泛而深入。进口货物主要为香料、珠宝、珍稀动物、药材等,出口货物则是以丝绸和瓷器为大宗商品。特别是晚唐时期,随着造船和海运技术的发展,为中国对外瓷器运输提供了更多便利条件。商船因故未完成航行而沉入海底也是时有发生。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容易保留而不被海水侵蚀的商品就是沉船当中的瓷器。瓷器见证了9-10世纪中国与世界的贸易连接,也谱写了一段不可磨灭的“深海情缘”,让我们通过沉船中的瓷器来领略一下一千多年以前,中国唐代宏伟的贸易景象。

我们先介绍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海上瓷器贸易中,9-10世纪最为重要的长沙窑瓷器。

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窑址分布于铜官镇至石诸湖一带,唐五代重要窑口之一。长沙窑所在之地,依山临江,盛产瓷土,交通便利。长沙窑烧造的瓷器风格突出,以青釉、青黄釉为基础釉色。采用独特的模印贴花、釉下彩绘及诗文作为装饰。产品沿湘江顺流而下,再沿长江向东运输,从东部港口销往世界各地。长沙窑产品是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明珠”,也架构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图1湖南省博物馆藏

图1碗内为褐彩、绿彩勾画的莲花纹。莲花纹是中国古代瓷器上的传统纹样,与佛教关系密切。随着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莲花作为佛门圣花也成为陶瓷上的流行纹样,经久不衰。

图2湖南省博物馆藏

图2碗内为褐彩、绿彩勾画的云气纹。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这类纹饰有一部分纹草书字体的阿拉伯文,可辨识有“阿拉”、“阿拉的仆人”、“阿拉是唯一的真主”等,从笔法流畅和精确程度来看,推测很可能为阿拉伯人直接书写。而这件阿拉伯文碗,属于变体的阿拉伯文,推测是长沙窑工匠因外销客户需要的模仿产品,批量定制的瓷碗[1]。

图3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图3碗内以褐彩书写“荼盏子”,“荼”字可能就是“茶”字异体,该件器物很可能为喝茶的茶具。

图4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图4碗内为褐彩、绿彩绘鸟纹。长沙窑的彩绘瓷器中,鸟类形象很多,艺术水准很高,多数为生活中可见的雀、水鸟、鸽子等,形象多为飞鸟瞬间的动作姿态,表现出展翅、觅食、奔跑等等,相当生动自然。

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一睹以上四件唐代长沙窑精品彩绘碗,那都是得益于水下考古学家在印尼海域发现了“黑石号”沉船。“黑石号”沉船是一艘典型的9世纪阿拉伯商贸沉船,其发现过程也是从渔民盗捞开始的。

年,印度尼西亚渔民在苏门答腊岛以东的邦加岛(BangkaIsland)和勿里洞岛(BelitungIsland)之间海域进行潜水作业时,偶然发现高出海底平面的小丘,上面覆盖着许多瓷器。经印尼当地瓷器商人的鉴定,这些海捞瓷器属于中国湖南长沙窑产品。自此以后渔民们陆续打捞瓷器进行售卖,获取大量报酬。几个月内大量中国瓷器进入雅加达、新加坡古物市场,引起了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niyalaa.com/ddts/92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