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孙子兵法48夺气三军

中国古代"三军"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其含义与现代陆、海、空三军实质意义也相去甚远。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

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裨为军的编制。今天,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现代的陆、海、空三军所替代。

孙子在他的兵法中指出:“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现在汉语的意思是指:“敌之兵众,可剥夺其士气;敌之将领,可动摇其决心。初战时气锐,继战时气衰,战至后期,士气就消亡了。因而,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的锐气,攻击敌人的惰气、归气(乘敌士气衰败、消亡时实施攻击)这是从士气上制伏、战胜敌人的办法。用严整的部队对付混乱的部队,用沉着、冷静的部队对付浮躁喧乱的部队,这就是从心理上制伏、战胜敌人的办法,用靠近战场的部队等待远途来奔的敌军,用休整良好的部队等待疲劳困顿的敌军,用饱食的部队对付饥饿的部队,这就是从体力上制伏、战胜敌人的办法。不要拦截敌人严整的军队,不要攻击敌人盛大的军阵,这是以权变对付敌人的办法。”

唐朝李靖对“士气”有精彩阐述:“攻者,不止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

进攻,不仅是攻敌城堡、破敌阵地,必须有心理战术、攻心为上;防守,不仅是城墙完备、阵地坚固,必须要士气高涨、严阵以待。“攻其心者,所谓知彼者也;守吾气者,所谓知己者也。”从心理进攻敌人,必须知彼;保持好队伍士气,必须知己。他还提出三势:“气势、地势、因势”,气势,与士气有关;地势,与地理有关;因势,与环境有关。

《尉缭子》说:“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将军作战依靠士兵;士兵作战依靠士气。士气饱满则战斗,士气丧失则逃走。“善用兵者,能夺人而不夺于人。”善于用兵之将,能夺敌士气而不被夺士气。

钟晟说,纵观古今战争,“士气”都非常重要。保持我军士气、打击敌人士气是取胜关键。

公元前年,赵国在将军赵奢的指挥下,战胜秦国,取得了阏与之战的胜利,全歼秦军八万,斩杀主将胡伤。当时,赵国的军事实力与秦国相当,赵孝成王和秦昭襄王君臣能力不相上下。7年后的长平之战,赵国在赵奢之子将军赵括的指挥下,却惨遭失败,几乎全军覆灭。赵国的成败系于他们父子,让人感慨不已。赵国失败的原因很多:指挥失误、兵力不足等。但最重要的是士气衰落。三年相持,粮草不支,影响士气。没有得到他国支持,许久不能收复失地,无法将秦军赶出国境,使赵王变得急躁不安,三年没有交战,赵军开始懈怠。

秦军虽然面临远征和运输的困难,但因拥有巴蜀粮仓,使得后勤有了支撑,士气就能占优,就能“以己之锐,击敌之惰”。赵国临阵换将,撤掉廉颇,换上赵括,赵军士气本来就不高,老将一走,士气更加低落。

赵括一上,就违背《孙子》“饵兵勿食”的戒律,率军进攻,直接陷入秦国将军白起设下的包围圈,四十六天,弹尽粮绝,赵括阵亡,士气衰落到了极点,焉能不败?只能是投降,最后被坑杀。整个战役,赵国兵力损失45万。

然而,三年后的邯郸之战,精锐部队丧失殆尽、几乎亡国的赵国却打败了来势汹汹的秦军,除了赵国成功联合了楚国和魏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白起在长平之战坑杀了赵国投降的20多万官兵,赵国举国上下一片悲愤,士气达到顶点,以“哀兵”攻打秦国的“疲兵”,“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取得巨大胜利。秦国军队伤亡20万,退还占领的函谷关以东大部分领土。

邯郸保卫战的胜利,赵国的士气起了根本作用。楚国在八百年内经历了数次“亡国”“复国”,也是因为士气。只要人民的士气还在,抵抗的意志和行动就在。春秋末年,吴王阖闾攻破楚国国都,楚国大将沈尹戌拼死抵抗,以身殉国,申包胥哭秦庭,借来秦兵,伍子胥鞭尸激起民愤,楚国最终复国。秦国水淹鄢、郢,屠杀数十万楚国军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激起楚国人民的斗志,最终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又光复楚国。这都是士气的作用。

“四面楚歌”这个成语故事是最好的诠释军心涣散的战例。汉高帝五年(公元前年),项羽屯兵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被汉军和众侯的部队重重包围。夜间,项羽听到汉军军营中传来的都是楚国歌声,乃大惊,以为自己的根据地楚国已被刘邦攻占,不觉泣下,并丧失战斗意志,士卒亦无心恋战,纷纷逃走。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自己写了一首诗,诗曰:“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木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年,是中国抗战史上最屈辱的一年,在经历了年的一系列胜利之后,中国军队内部出现普遍轻敌的情况。再加上日军的突然进攻和中国士兵战斗素质的下降,最终中国军队损失了60万军队,丧失了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美国总统罗斯福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对中国失去了信心。

这一年,日军为了打通中国的南北交通线,发动了最大规模的战役。从年下半年开始,恢复元气的美国开始对日本发动一系列的反击。在年,美国和日本进行了几次大战,均已日军的失败告终。日本损失了大部分的海军兵力,只能转攻为守。到了年年底,美军占领了所罗门群岛以北地区。这成功的切断了东南亚地区日军和日本本土的联系,这让日本大本营心急如焚。失去了给养和兵员的补充,东南亚地区的日军根本撑不了太久。

郑州夜景

为了把物资和军队从陆路运往缅甸、越南等地,然后再运往东南亚。日本大本营命令驻中国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中国南北交通线。为此,冈村宁次制定了一个一号作战方案,此次日军参战的兵力达到了51万,这也是日军侵华期间一次性出动军队最多的战役。而作战区域也空前的辽阔,目标包括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为了达到预想的作战效果,冈村宁次准备了50万匹战马、辆汽车、门火炮。为了完成后勤准备工作,日本征召了在华的侨民和商民入伍,主要负责后勤运输。在此之前,各地的日军一直是各自为战,各个地区没有相应的配合协同。此次,冈村宁次专门对各个地区的日军进行了统一调配,这在中日战争中还是第一次。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也向内地运送了大量的战争物资,这些物资都是张学良让出东北以后,日本在东北地区逐步压榨出来的。

沈阳

年4月17日,日军向河南地区的中国军队发动了突然袭击。由于战役爆发在深夜,中国军队根本猝不及防,在慌乱中迎战,结果是一败再败。由于河南地区的中国军队分属几个派系,在日军的进攻下根本无法形成联合作战,遂逐个被日军各个击破。为了协助中国军队作战,远在西南地区的中美两国空军也飞临战区上空轰炸日军,中国军队在己方拥有空中优势的情况下还是一再撤退。

4月底,郑州、许昌等地被日军占领,日军继续向西占领了巩义,宋朝皇陵中出现了大量的日军。5月下旬,千年古都洛阳在坚守了7年之后陷落,洛阳失守以后,河南地区已经大部沦陷。陕西全境告急,日军随时有进攻陕西,然后南下重庆的可能。中原战场,中国军队损失了20余万,丧失城市38座。

洛阳

就在日军进攻河南的同时,湖南和广东等地的日军也开始了行动。由于此战日军准备十分充分,可以说是最后的疯狂。湖南等地的20多万中国军队被日军先后击败,6月19日,曾经创造了辉煌的长沙陷落,薛岳率领部队退守湖南南部。战略要地衡阳在坚守了48天以后向日军投降,重庆、贵阳顿时门户大开。

在此以后,10多万日军进攻广西的桂林、柳州等地。这两地的守军没有做出像样的抵抗就纷纷撤退。7月24日,日军兵不血刃占领了广西省会南宁。中部和南部的战事使中国军队损失部队30多万,日军共占领了包括省会城市在内的座城市。中部和南部的36座机场全部被日军占领。中国的抗战形势一度相当危急。

长沙夜景

此次大败之后,美国总统罗斯福甚至一度对中国失望,曾专门询问斯大林何时可以加入对日作战。此时苏联和德国正在进行大决战,苏联根本无力援助中国。到了这个时候,只能继续相信蒋介石。蒋介石当然也非常生气,他召开了军事会议总结战败的原因。最后的结论是:由于战争的消耗,大部分有经验的老兵消耗殆尽,现在的军队新兵居多,战斗素质进一步下降。由于后勤、卫生等非战斗部队大量占用军队数额,致使战斗部队严重不足。

当时中国军队的总兵力有多万,但其中非战斗人员就将近万,也就是说,中国真正拿枪的军队只有余万。年下半年,中国宣布裁军万,那些非战斗人员被大量裁撤。与此同时,中国开始征召高素质士兵入伍。当时中国的征兵口号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桂林

解放战争时期,在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结束以后,国民党军队完全丧失了士气。其中通过解放大西南的战役就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

西南战役在中国历代战史上都比较奇葩,解放军在49年的西南战役中一共出兵30余万,竟然能追着近百万国民党军到处跑,最后敌人大部被歼灭。如果不了解具体的历史情况,很难解释这一奇怪战况。其实严格来说,西南战役“不激烈”,国民党军损失的93万兵力大多不是战损,而是故意接触后就起义投降,寻求出路。此战我军兵员伤亡不到人,国民党军真实伤亡也不过万。

出现这种情况,最根本原因是49年10月新中国已经建立,国民党大陆政权完全崩溃,年末剩下的不足百万国军部队,多数是杂牌武装和新兵,只有中央军剩余的胡宗南和宋希濂部还有一定抵抗意志,也被我军迅速击溃。

成都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还有机会吗?答案是没机会。国民党军队属于传统军队,特别依赖少数精锐部队,部队补充能力非常差。三大战役把几乎所以精锐部队一扫而空,重装备几乎丢完。补充起来的几百万部队纯属滥竽充数,偶尔跳起来表演几下是极限了,于大势无补。国民党军队是旧军队、传统军队。国军在解放战争的表现,基本就靠几个王牌精锐。华东一开始靠整74,不是整74国军可能都打不到山东,后来华东国军就靠5军、25军当救火队员四处救场。东北就靠新一军、新六军。

这几个军是主演,71军、52军、8军、64军、18军配合演出,把国民党的大戏唱到年实在唱不下去了。这些精锐部队可以适当的避免旧军队的各种陋习,也就是旧军队战斗力差的那些原因,比如说克扣军饷、私卖军粮药品、拉壮丁、虐待士兵。这些精锐军队因为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niyalaa.com/zyjr/60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