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夏
时
节
谈“湿热”
湿气怎么就来了
立夏,彻底告别寒冻,气温逐步升高,热气渐重。湿与热结,即为湿热之气,侵袭人体,形成“湿热病”。
尤其是地处西南的成都平原,四周环山,湿气更盛。
湿气的症状
哪类人易感受湿热之邪?湿属脾土,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因此,脾虚之人,内湿尚在,且易感受自然界湿气。若偏嗜辛辣、香燥、油腻、肥甘厚味以及有烟酒不良嗜好者,湿热之气油然而生,表现出以上中下三焦而不同的病症,主要可见恶寒无汗、头身困重、头痛如裹、胸脘痞闷、关节酸痛、口淡无味、口渴不欲饮水或口渴饮水不多,乏力纳差、或呕恶不止或咳嗽痰多、大便粘滞不爽等症状。
治疗方法
感受湿热邪气,如何排出体外?中医治疗湿热疾病,宜三焦分消施治。常用藿香、佩兰、香薷、羌活、苍术、薄荷、枳壳、厚朴、草果、半夏曲、石菖蒲、木通、茯苓、山药、薏苡仁、泽泻、黄连、黄芩等中药配方制剂,分利湿热。
调理方式
藿佩薄荷菖蒲茶
取藿香、佩兰、薄荷、石菖蒲各15g,混均匀装入中药过滤袋,鲜开水泡后代茶饮,一日一剂,适于头目不清爽、呕恶不适等上焦湿热患者。
莲子红豆粥
取莲子30g、红豆g、小米g,煲粥,一周1-2次,适于因感受湿热出现口淡无味、口渴不欲饮水或口渴饮水不多、乏力纳差等症患者。
山药苡仁芡实汤
取鲜山药g、薏苡仁g、芡实g,加猪排骨g或鲜猪肚1个,煲汤,一周一次,适于中下焦湿热所见胸脘痞闷、乏力纳差、大便粘滞不爽病症等患者。
除此之外,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戒除不良嗜好,保证充分的休息与睡眠,保持良好的心情,让“湿热”离我们有一定的距离。
中医科
我院中医科,始建于一九五六年,医院中,首家建立中医科综合门诊,并以其雄厚的中医药技术实力、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优良的中医药医疗服务而享誉省市及周边地区。
科室集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为一体,属临床一级科室,是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实习基地,是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部、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遵义医学院、川北医学院教学实习基地。该科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以上知名专家,承担留学生、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带教任务以及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技术人员临床进修学习带教任务;承担中外学术交流、援外临床教学、指导基层临床医疗工作以及本院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下设中医大内科(中医妇科、儿科、内科等)、针灸科、针灸理疗按摩推拿科、中医治未病科等专业。科室中医优势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实施“治病求本、标本兼治、辨证施治”的中医临床治疗学的核心理念,运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在省市医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赢得广大市民和各界群众的信赖和赞誉。
门诊坐诊表:
编辑:宣传部
文字来源:中医科
图片来源:综合网络
预约挂号
请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