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王国第五期

彭洋治疗白癜风 https://m.familydoctor.com.cn/ysk/347381/

路易斯安那购地案

(一)路易斯安那购地案是美国于年以大约每英亩三美分向法国购买超过5,,英亩(2,,平方公里)土地的交易案,该交易的总价为万美元,相当于万法郎。购地所涉土地面积是今日美国国土的22.%,与当时美国原有国土面积大致相当。法国路易斯安纳属地的版图超出今日美国路易斯安纳州的实际范围很多,该属地范围包括现今阿肯色州、密苏里州、艾奥瓦州、明尼苏达州密西西比河以西、南达科他州、北达科他州、内布拉斯加州、新墨西哥州、得克萨斯州北部、奥克拉荷马州、堪萨斯州、蒙大拿州及怀俄明州部分地区、科罗拉多州洛矶山脉以东、加拿大缅尼托巴、沙士吉万、亚伯达各省南部之密苏里河流域地区以及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河两岸(包括新奥尔良市)。当时密西西比河已成为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农产品重要运输渠道,而新奥尔良则为该河之枢纽。在年10月27日与西班牙签署《平克尼条约》之后,美商便取得在新奥尔良的“存货权”,即可使用港口运货。通过在0年签署的《圣伊尔德丰索密约》,法国由西班牙取得路易斯安纳的主权(路易斯安纳在年起成为西班牙殖民地),在主权交移完成之前路易斯安纳仍旧受西班牙统治。

(二)美国方面在得知密约内容后相当担心会失去使用新奥尔良的权力,托马斯·杰斐逊政府长久之计就是购买新奥尔良及路易斯安纳的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以维持密西西比河使用畅通。杰斐逊于是在1年派遣罗伯特·李维顿前往巴黎商讨购地事宜,李维顿的新奥尔良购地提议起初并未被法国方面所接受,皮埃尔·塞缪尔·杜邦·德·内穆尔于2年被美方邀请协助谈判。杜邦当时住在美国,他和杰斐逊关系密切,并在法国拥有丰富的政治人脉。在一次私人访法旅程中他透过非官方途径代表杰斐逊向拿破仑交涉,他提出一个规模更大的路易斯安纳购地方案,其用意在解决美法在北美洲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杰斐逊并不喜欢这个提议,因为这默认法国在路易斯安纳的主权。另外杰斐逊认为宪法并未付予总统权力交涉此类议题,并认为这个交易会让行政权更加扩张,而各州的权益更加受损。夏尔·莫里斯·塔列朗也极力反对出售路易斯安纳,因为此举将导致法国私下想控制北美洲的计划胎死腹中。杰斐逊对当时拿破仑在北美的军事活动和企图了若指掌,在接下来的谈判过程中杰斐逊逐渐倾向将某些情报告知杜邦,而并不知会李维顿。他也对二人故意下达相反的指示,派遣詹姆斯·门罗于年前往巴黎加入谈判更是一个高招,因为门罗上次在法国执行外交任务时被驱逐出境,再度派遣他的决定显示出事关紧要。

(三)当时拿破仑在圣多明各(现今海地)遭遇军事挫折,拿破仑的妹夫夏尔·勒克莱尔于2年初率领一只四万人的远征军前往圣多明尼谷,镇压于年就开始的奴隶叛乱(海地革命)。经过几场激战之后法军开始占上风,并迫叛军将领杜桑·卢维图尔于2年5月求和。其后法国在圣多明尼谷恢复奴隶制度,勒克莱尔并于在2年6月奉拿破仑之命诱捕维杜尔并遣送到法国。2年10月法军黑人将军让-雅克·德萨林和混血军官亚历山大·佩蒂翁因不满法国背信忘义而加入叛变,法军战力此时因部队受黄热病感染而减弱,勒克莱尔本人并在2年11月死于黄热病。由于在美洲的军力不足,拿破仑深知必须与英国和平相处才能执行《圣伊尔德丰索密约》并占领路易斯安纳,否则路易斯安纳将成为英国甚至是美国的囊中之物。但在年初英国已违反在《亚眠和约》中规定于2年9月前从马耳他撤退的协议,英法之间一场大战似乎逐渐无法避免。同年月11日拿破仑下令建造为攻打英国所需的驳船舰队,种种因素促使拿破仑于年4月11日(就在门罗即将抵达前几天)决定放弃在新大陆重建法国势力版图的计划。法国财政部长巴贝马霸侯爵向李维顿提出出售整个路易斯安纳,而并非仅限于新奥尔良的建议。当时美方代表只准备出价两百万美元收购新奥尔良,面对一个开价万能使美国国领域曾增加一倍(幅员南临墨西哥湾,北达加拿大,东起密西西比河,西至洛矶山脉)的提议感到十分讶异。

(四)土地价格低于每英亩三美分(每平方公里七美元),虽然价码超出门罗和李维顿的权限,但是他们知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便当机力断接受拿破仑的提议。拿破仑出售法国在美洲的属地有其战略考量,一方面向美国释出善意,一方面是对付英国部局的一步棋。虽然拿破仑拥有当时全欧洲最强劲的军队,但英国仍对法国构成相当的军事威胁。当英法战争爆发时一个强大的美国可以牵制英国,拿破仑也可能希望美国支持大陆封锁政策(禁止中立国和法国盟国与英国人进行贸易),最起码拿破仑希望美国能在英法战争时期保持中立。《路易斯安纳购地条约》要求美国分两次付款,首笔六千万法郎(万美元),于年4月0日付款;第二笔为两千万法郎(75万美元),并顺便解决美国公民先前对法国索赔之争纷(法国已于《0年公约》承诺赔偿美方在-0年美法准战争中的损失)。这笔钱使得拿破仑庞大的军费更加充裕,并加大强他征服欧洲的企图。5-7年之间拿破仑击败奥地利和普鲁士而成为欧洲的霸主,当时美国国内也有反对路易斯安纳购地的阵营,联邦党极力反对购地案,并认为与英国维持密切关系比和拿破仑友好重要。联邦党辩称购地案是违宪,而且美国付出巨额的代价换来的只是和西班牙一场战争。联邦党担心西部新公民会威胁东海岸各州政治势力,引发西部农民与新英格兰商贾之间冲突。

(五)一批以麻萨诸塞州参议员皮克林为首的联邦党员甚至开始筹备成立一个新北方联盟,并答应推选当时美国副总统阿龙·伯尔为开国总统,如果伯尔能说服纽约州加入新联盟。在伯尔的政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极力斡旋下北方分离运动无疾而终,伯尔和汉密尔顿双方的敌意(始于1年选举间)在这个时期更加深,最终导致汉密尔顿在4年死于两人决斗中。伯尔在5年到美国通过路易斯安纳购地案新获得的西部领土旅行,他在此期间的一些行为遭到怀疑,因此被以叛国罪起诉。被指控的罪行包括试图将美国新购得的土地据为己有并自立为帝,试图非法向西班牙宣战。但在8年他被法庭裁定无罪释放,此后他去欧洲“流亡”,后来又返回纽约居住,直到年去世。年4月0日李维顿、门罗和巴贝马霸在巴黎签署《路易斯安纳购地条约》,同年7月4日杰斐逊向美国人民宣布条约内容。美国参议院于10月20日批准购地条约案,并于10月0日授权总统占领路易斯安纳及成立一个临时军政府。美国政府并筹备勘察与测量新领土,后即为刘易斯和克拉克远征。美国国会于10月1日通过临时办法允许原属法国及西班牙各地方政府继续治理辖区,并授权总统使用军队维持治安,法国于年12月20日将新奥尔良移交给美国。4年月10日法国在圣路易仪式上正式将路易斯安纳主权移交给美国,4年10月1日起美国将路易斯安纳购地分组为奥尔良属地(其后大多成为路易斯安那州)和临时隶属于印地安那属地的路易斯安纳区。

(六)接管路易斯安那领土要远远比购买困难重重,就人口构成上来看当地主体人口为欧洲移民,以英国、法国、西班牙后裔为主,同时有部分墨西哥人。信仰罗马天主教区别于美国新教,同时更大的问题是由于西班牙持续的奴隶贸易,大量的来自非洲的奴隶成为地方社会的主要组成体,这也是今天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拥有数量最多的有色自由人(尤指黑人)的主要原因,同样今天的阿肯色州和密西西比州曾是拥有奴隶最多的西部州。当时美国南方奴隶主迫切要求联邦在新加入的路易斯安那诸州创设奴隶法,以期望确保奴隶州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并为其种植园经济提供新的农产品产地与市场,这与美国北方日益高涨的反奴隶势力的愿望南辕北辙,进一步激化双方势力的冲突和矛盾。合并之后整个路易斯安那地区被划分成诸多州,一部分通过类似于美国南方蓄奴州的奴隶法,但是却保留西班牙和法国殖民时期奴隶法的特点,包括禁止美洲本土人为奴(尤指印第安人),更为重要的是路易斯安那州对奴隶制度的立法化和制度化甚至直接导致半个世纪之后的美国南北战争。路易斯安纳购地引起美国与西班牙边界争执,西班牙认定路易斯安纳大约仅是现今路易斯安纳、阿肯色及密苏里各州西部地区,美国则宣称对远达格兰德河和洛矶山脉所有土地拥有主权。西班牙不能接受美方立场,因为这意味放弃整个得克萨斯和半个新墨西哥(两者皆为西班牙殖民地)。

(七)两国也对西佛罗里达(位于密西西比河与派迪多河间)主权有争议,美国宣称路易斯安纳购地也包含这块地,西班牙则认为在密西西比河以东只有新奥尔良是在购地范围内。西班牙更认定整个路易斯安纳购地交易根本没有法律效力,因为《圣伊尔德丰索密约》不允许法国将路易斯安纳转让给第三国,而且拿破仑也没有遵守密约协议将意大利的一个王国交给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四世一个姻亲。美国在年西佛罗里达一次叛乱后并吞介于密西西比河与珍珠河间一块地(现今路易斯安纳州佛罗里达诸郡),旋后于年并吞介于珍珠河与派迪多河间的墨百地区(现今阿拉巴马州与密西西比州之狭长地带),这些争纷一直要等到年《亚当斯-奥尼斯条约》签署后西班牙割让整个佛罗里达给美国,并沿着色宾河、红河、阿肯色河及42北纬线确定路易斯安纳和西班牙殖民地间边界才尘埃落定。《横贯大陆条约》是年时的美国和西班牙签署的条约,其中西班牙决定把佛罗里达州卖给美国并和美国订出与新西班牙总督辖区的边界,条约解决两国之间存在的边界争端,被认为是美国外交的胜利。签署的原因在于西班牙当时和北美地区的领土边界问题不断增加,除了当时美国和英国刚结束美国独立战争外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也紧接着爆发,由于西班牙方面没有能力派人定居或者驻军佛罗里达州,使得该地成为自身殖民统治的负担。

刘易斯与克拉克远征

(一)刘易斯与克拉克远征(4年–6年)是美国国内首次横越大陆西抵太平洋沿岸的往返考察活动,领队为美国陆军的梅里韦瑟·刘易斯上尉和威廉·克拉克少尉,该活动是由杰斐逊总统所发起。在加拿大的英国人和仍然占据着得克萨斯以及西南部地区的西班牙人从来没有对路易斯安那死心,它们煽动当地的印第安人对抗进入这一地区的美国移民。杰斐逊总统认识到要想控制这片土地只有依靠武力,于是他向美国陆军寻求帮助。4年杰斐逊批准炮兵团二等中尉威廉·克拉克和他的私人秘书、曾任第一步兵团上尉的梅里韦瑟·刘易斯带领的探险队共45人,其中包括懂西班牙语和印第安语的翻译,并准许刘易斯和克拉克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军事手段。行动前杰斐逊感到来自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的危险,他告诫刘易斯和克拉克:“必须利用各种方法与我们保持联系。”就这样这支自称为“探索军团”的队伍乘着一只龙骨艇和两只双桅平底船,沿着密苏里河逆流而上,开始史诗般的探险之旅。临行前托马斯·杰斐逊对他们说:“你的任务目标是探索密苏里河和及其主要支流,例如其河道和通达太平洋的水道可作为商业用途、横跨大陆的直接和实用的交通水路。”年路易斯安那购地案引起美国人兴趣并扩展到美国西岸,购买几个星期后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主张向西扩张,美国国会拨出美元并派遣人员12人去探索西部海洋。他们研究印第安人部落、植物、地质、地形和该地区的野生动物,评估英裔、法裔加拿大猎人和设阱捕兽者以及已经在该地区设立的潜在干扰。

(二)探险队没有越过北美,在十年前的年亚历山大·麦肯齐探险队是欧洲人第一次跨越太平洋。杰斐逊挑选梅里韦瑟·刘易斯上尉领导探险队,此后称为“探险军团”。刘易斯挑选威廉·克拉克作他的伙伴,由于官僚延误美国陆军,克拉克正式起行时只有少尉军衔。但刘易斯仍与克拉克共同领导考察队,谈及克拉克总是称为“上尉”。4年5月14日两位指挥官带领队伍开始远征,与此同时西班牙大使要求新西班牙(墨西哥)总督、内陆省总司令萨希多逮捕刘易斯船长和他的手下们。以冷酷著称的萨希多同时煽动与西班牙同盟的科曼奇人,派遣他们去刺杀刘易斯和克拉克,但是这些印第安人没能找到这支探险队。8月底探险队进入印第安部落拉克塔斯人和苏人的领地,这些印第安部落是美国中西部大平原的统治者,自称是“勇者之王”。早在探险队出发前杰斐逊便给拉克塔斯人送去亲笔信,说自己敬畏这个民族强大的力量。探险队与拉克塔斯人进行友好而平静的会面,好客的印第安人邀请探险队员们吸烟,看到这种烟管超长的烟斗时刘易斯和克拉克很惊异,他们给吸烟的地点取名为烟斗崖。9月25日在今天的南达科他州中探险队与另外一个拉克塔斯人部落相遇,这个部落因为抢劫过往的商人而声名狼藉。探险队与酋长托特洪加会面,会面中拉克塔斯人想突然袭击探险队,但为士兵们勇敢的举动所打动,酋长托特洪加抛却最初的敌意。秋季探险队在密苏里河附近中曼丹人居住的地区建立曼丹堡垒,准备在此过冬。

(三)春天来临后在4月7日他们重新踏上征途,他们经过密苏里河的支流黄石河来到密苏里大瀑布,7月之后他们进入落矶山脉门户的山地。5年8月11日他们与肖松尼人部落的战士相遇,10月探险队穿越爱达荷州进入华盛顿州,渡过北美地区流速最快的河流斯内克河和清水河。10月16日他们到达哥伦比亚河,并由此经水路前往太平洋。三天后探险队到达他们梦想的终点———太平洋,日志记录:“在宽阔的哥伦比亚河口,我们享受着观看太平洋海景的喜悦。”探险队花费近一个月的时间考察太平洋海岸和附近的平原,还调查太平洋沿岸的印第安部落情况。他们在这里建造一座名为科拉特索普堡的堡垒,这座堡垒的建成宣告美国军事力量的触角第一次延伸到太平洋沿岸。科拉特索普堡不但成为美国在太平洋边的第一座哨卡,也是美国在西部的地标,这成为刘易斯和克拉克此次历险的最高成就。6年月2日探险队一行踏上归途,也许是由于英国北西皮毛公司的挑唆,在返回的路上原先友好的印第安人变得充满敌意,尽管这样但他们还是在6年9月2日中午回到圣路易斯。美国此次探险所获成绩:获取美国西部地理的广泛的知识以及主要河流和山脉的形式地图;观察和描述种植物和种动物种类和亚种;鼓励西部的欧美毛皮贸易;打开欧美与印地安人的外交关系;建立一个西部军队探险的先例;加强美国对俄勒冈领土的要求;聚焦美国和媒介在西部的注意;创作一部关于西部的文学巨著《刘易斯和克拉克日志》。

门罗主义

(一)门罗主义发表于年,表明美利坚合众国当时的观点,即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与墨西哥等美洲国家之主权相关事务。而对于欧洲各国之间的争端,或各国与其美洲殖民地之间的战事,美国保持中立。相关战事若发生于美洲,美国将视为具敌意之行为。此观点由詹姆斯·门罗总统发表于第七次对国会演说的国情咨文中,演说开头迟疑,而后转为充满热情,这是美国涉外事务之转折点。此学说初由约翰·昆西·亚当斯等诸人构思而成,以宣布美利坚合众国在道义上反对殖民主义,后经多方重新诠释为种种广义之说法,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即以之作为行使美式殖民主义之许可(以门罗主义之罗斯福推论而知名)。拉丁美洲国家正在进行独立的时候美国已经把拉丁美洲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2~年当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时美国积极推行起“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政策。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这项咨文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宣言”,它包含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主义”。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的扩张;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务;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

(二)门罗主义形成的近因是美国要求攫取北美大陆西北沿岸地区以及中拉丁美洲国家争取独立的斗争,西班牙帝国在新大陆上的势力随着拿破仑战争于年结束而瓦解。年至0年间何塞·德·圣马丁引领阿根廷、智利、与秘鲁走向独立,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的西蒙·玻利瓦尔领导则领导自己的国家走出殖民主义,这些新成立的共和国期望获得美国承认,而美国国内许多人也认可这种想法。但詹姆斯·门罗总统与其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不愿在胜负未卜下冒国际战争之险,有人认为就其作为看来,在欧洲列强未插手干涉的情况下美国政府会让西班牙与各个起事的殖民地自己分出你死我活。另有人坚称由政府承认这些战争并保持中立的态度看来,两人在法理上已然承认这些新国家。后面这项说法因美国当时将海军舰艇售予这些起事的殖民地而获得验证,英国则在维护君主制度与渴求新市场之间摇摆不定。对英国而言一整个拉丁美洲是个比美国更大的市场,当法俄两国提议与大英帝国共同协助西班牙收回其位于新大陆的殖民地时遭英国拒绝。美国当时正与西班牙就《亚当斯-欧尼斯条约》进行交涉,条约生效后门罗政府开始扩大承认这些位于拉丁美洲的新共和国,阿根廷、智利、秘鲁与哥伦比亚于2年皆获美国承认。年法国请求西班牙重新扶持波旁王朝执政,两国国内当时皆有传言警示,神圣同盟(即俄罗斯、普鲁士与奥地利)在背后支持这些新兴的共和国。

(三)两国交好的消息令当时的英国政府(由詹姆斯·伍尔夫威廉·彼特及其他政治家共同合作)将法国逐出新大陆的努力前功尽弃,而法国将因此于美洲大陆再度得势。英国外相乔治·坎宁提议英美两国联手戒备法西两国的干涉,托马斯·杰斐逊与詹姆斯·麦迪逊鼓励门罗接受此议,但约翰·昆西·亚当斯抱持怀疑态度。在年11月7日所举行的内阁会议上亚当斯反对坎宁之议,声言:“对俄法明白表示我们的政策,较充当英国战舰舰艉之救生艇,为更坦率而有尊严的作法。”亚当斯于会议中力战各方,终于说服全体内阁采用独立政策。在门罗于年12月2日于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所阐释的观点,即后世所称之门罗主义。就实质而言美利坚合众国正告旧大陆上的列强,美洲不再开放给欧洲成立殖民地,而任何延伸欧洲势力至新大陆上的作为,美利坚合众国将视之为“危及我国之和平与安全”。美国不会介入欧洲各国之间的战争,也要求欧洲各国不插手美洲事务。此一公开宣示抵触美国当时与欧洲列强在伊斯帕尼奥拉岛附近多处的殖民地之合作,伊斯帕尼奥拉岛曾遭多次占领,今为圣多明哥与海地之所在。法兰西与西班牙两国皆对该处有兴趣,企图于该地重新取得利益,或再度发挥原有之影响力。十九世纪时西班牙在这些作为上较为成功,就以后的事实发展来看美国藉门罗主义在加勒比海各处纷争中随意支持任何一方,以维护短期的经济利益,而非用以立下藩篱阻绝欧洲的干涉主义。

(四)年12月2日美国第5届总统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提出“你们别插手”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从杰斐逊执政起美国进入大规模领土扩张时期其扩张政策与英国发生尖锐的冲突,在年美英战争中美国向北扩张的企图受挫,因而把扩张的矛头指向拉丁美洲。可是欧洲的“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英国也乘机向拉美地区扩张。年8月英国外交大臣坎宁邀请美国共同反对俄、普、奥三国“神圣同盟”对拉美各国的干涉,禁止再把拉丁美洲殖民化,得到门罗的赞同。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在致国会咨文中宣称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美国承认并且不干涉欧洲列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实际上宣布拉丁美洲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讲门罗主义在客观上起到防止已独立的拉美国家再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的作用,门罗主义一发表就在当时引起广泛的争议,多年来各家对于门罗主义一直论争纷纭、褒贬不一,在随后的历史中门罗主义成为美国外交的重要基础。当时美洲的国际环境和美国实力的弱小使美国外交的决策者在处理拉美独立问题时面临严峻考验,门罗主义以平和的语言宣告美国开始作为大国在国际舞台独立的发挥作用,它对国家战略的启示是引人深思的。

(五)此政策于年第一次实行,当时尚未得名于门罗主义,美国当时为了反对得克萨斯与英国结盟而行使此政策。年12月2日詹姆斯·波尔克总统对国会宣布门罗主义须严格实行,而美利坚合众国应积极西扩。年若干政治人物引述门罗主义以论说将西班牙人强行逐出古巴,年美国于美西战争中获胜,自西班牙手中取得古巴与波多黎各。4年至7年间拿破仑三世入侵墨西哥并建立傀儡政权,美国宣称此举违“该主义”,这是门罗主义首次为人公开称为“主义”。年尤里西斯·格兰特总统广义解释门罗主义,宣称美利坚合众国不能容忍欧洲各国相互转让其位于美洲的各殖民地。年美国国务卿理查·欧恩尼再度广义解释门罗主义,以使美国有权调解发生在拉丁美洲的边界纠纷,此即欧恩尼解释。年12月9日阿根廷外长发布德拉苟主义,作为门罗主义之扩充,即欧洲列强不可为索债而对美洲国家动武。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补入罗斯福推论至门罗主义中,确保美国有权介入拉丁美洲,这是对门罗主义最大范围之补充。年所发布之克拉克备忘录指出,门罗主义并未赋予美国在拉丁美洲未遭旧大陆列强威胁时介入之权,从而否定罗斯福推论。门罗宣言的发表源于美洲西班牙殖民地的独立运动,拉美各国在西班牙国内起义之际开始独立运动并取得重大胜利,美国在世界上率先承认拉美国家的独立。在面临神圣同盟威胁干预的情况下英国外交大臣坎宁向美国提出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反对在拉美恢复殖民,主张承认拉美独立。

(六)美国的外交决策者们在经过激烈争论后决定撇开坎宁的建议,独立阐释美国立场,于年12月2日由美国时任总统门罗以国情咨文的形式发布,是为门罗主义的由来。门罗主义针对的地理范围在拉丁美洲,涉及的列强主要是西班牙、英国、俄国和法国。西班牙是拉美新独立国家的宗主国,极力主张镇压拉美独立运动。俄国是神圣同盟的领袖,在美洲拥有阿拉斯加,并试图向中美扩张。法国与拉美经济关系密切,也积极主张干涉拉美事务。英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是拉美新独立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英国虽然愿意看到拉美西班牙殖民地的独立,但和美国相互猜忌,试图遏止美国势力的扩张,可以说美国面临着险恶的国际环境。门罗宣言发表在美国独立后的第47年,就国家综合实力而言门罗时期的美国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与这些有涉的列强相比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弱小的国家。门罗时代是一个赤裸裸的强权政治时代,今天一些广为接受的国际法准则和国际规范,如限制战争权等远没有得到接受,各国维护国家利益和争取国际地位最主要的手段是战争,最重要的工具是军队。在门罗时期美国的军事力量相当弱小,门罗宣言发表前的年美国遭遇经济危机,一些扩充军事实力的计划被推迟或者取消。1年美国国会立法将陆军规模裁减为人,海军虽然在年通过长期建设规划,但扩军计划也被推迟和压缩。

(七)神圣同盟威胁要镇压拉美独立运动,当时国际社会仅有美国承认拉美独立,在拉美独立问题上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对年轻的美国将是一次重要的考验。一个大国的崛起首要的是足够的实力,实力的强大是成为大国的基础。但一个大国最终被国际社会承认为大国,则不仅仅是自身实力的问题。在其走向大国之路上,在对外关系上必然会经历一些重大的考验。成功的大国不仅能经受考验,更重要的是以这些重大事件为作为大国奠定经久的外交传统。这些传统的影响具有战略意义,而且其反过来将有力的促进实力的增长。门罗主义为美国外交开辟具有经久战略意义的传统,针对坎宁的建议时美国的外交决策层形成两种不同意见,门罗总统和前总统杰斐逊、麦迪逊等人尽管不信任英国的意图,但他们还是认为美国应该与唯一能够对它构成伤害的大国结成同盟以获得安全,这个同盟将保护拉美的独立,或许这也是吓阻神圣同盟支持西班牙的最佳途径。国务卿亚当斯则反对接受坎宁建议,认为对俄国和法国直言不讳地宣布美国的原则总比充当尾随在英国军舰后面的一艘小船要光明正大和体面得多,主张美国应该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按照国家战略理论国家大战略有霸权、自助、规避、搭车和超越五种,从国家战略角度进行分析美国决策层的两种不同意见大致可以分别归入搭车和自助、超越战略。

(八)门罗等人最初主张接受坎宁的建议和英国一道发表声明,借助英国的力量达到维护拉美独立和求得美国安全的目的,如杰斐逊所言:“有大不列颠在一起时我们不必惧怕整个世界”。在当时美国国力弱小的情况下这不失为一种理想选择,它能够得到当时美国决策层大多数人的支持是有道理的。但这种战略是一种保守消极的选择,对于一个生机勃勃、欲有所作为的大国来说任何重大战略选择都不能苟且于眼前。门罗宣言宣示的是一个积极的选择,它没有附和英国的建议,撇开当时的"超级大国"的主动邀约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体现一个新兴国家的大国气魄。同时它又超越列强之间的纷争,不介入列强可能的对立和冲突。门罗宣言不针对特定国家,没有给美国树立敌人,而且迎合当时拉美普遍存在的"泛美主义"思想的需要,因而在当时也受到拉美国家的普遍欢迎。门罗主义在美国独立后半个世纪国力依然弱小之际,向世界表明美国已经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国向世界施加自己的影响。门罗宣言引起列强的不同反应,最终结果却是英国无奈的接受门罗主义,神圣同盟受到沉重打击,美国获得外交的胜利。排除其他评价因素,从国家利益和战略的角度来看门罗宣言是成功的,在以后的历史中门罗主义在事实上和外交风格上塑造美国一个多世纪的对外关系,美国日后的发展、强大离不开门罗主义的作用。门罗主义在美国国力弱小的情况下发表,它的提出和产生经久影响,有当时美国决策层的深谋远虑。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看启示是多方面的,其意义已经超越门罗宣言乃至国际关系本身。

(九)首先门罗主义体现一国社会制度先进性对外交决策的积极影响,外交从根本上说是一国内政的延续,外交水准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内政治状况的体现。先进的经得起考验的政治制度能激发国民蓬勃向上的朝气,一个先进的国内政治制度将为外交提供适宜和有效率的决策体制,创造积极进取的外交风格是积极外交的力量之源。而且先进制度的吸引力本身就是外交的巨大优势,吸引别国学习借鉴本国制度,增加相互信任,其产生的作用是物质力量无法代替的。相反一个落后的政治制度将制约外交发挥主动性,一方面落后的政治制度决定外交决策体制的落后和行政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落后的国内政治制度在外交上往往成为别国的攻击目标,外交人员的很大精力将牵掣在应付解释制度的合理性上,外交的战略决策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可以断言的是不具备制度吸引力的国家的实力发挥将受到极大制约,将难以成长为一个经久的大国,亚当斯的见解得到认可并最终通过门罗宣言的形式发表是美国适宜的外交决策体制的产物。民主共和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以前人类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当时君主专制制度在世界处于绝对统治地位,其时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病已经充分暴露,在西欧各国已经呈现颓势。与此相对照的是美国民主共和制度的生机和活力,美国的政治精英和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制度充满信心。美国的孤立主义思想就包含对民主共和制度优越性的理解,要将美国的独特制度与旧大陆的专制制度分隔开来。

(十)门罗宣言终究也包含对自身政治制度优越性的理解,门罗主义中有“两个半球主义”和“非扩展原则”,前者的提出是基于欧洲和美洲的制度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制度,包含认为美国建立的和美国希望在美洲新独立国家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优于旧大陆的君主专制制度;后者指美国视欧洲列强将它们落后的专制和殖民制度扩展到美洲的企图为对美国"和平和安全"的威胁,反对神圣同盟在拉美恢复旧制度,有先进的制度可供选择就不应该再退回到落后制度。“非殖民原则”和“不干涉原则”也多少包含认为民主共和制度优于专制殖民制度的因素,不能排除当时美国的决策者在国家实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发表门罗宣言包含对民主共和制度有充分信心的因素,对政治制度优越性的理解促成外交上的积极行动,尽管美国扮演该角色所需的物质力量如果受到进一步考验实际是不存在的。门罗主义在拉丁美洲各国受到普遍欢迎,也在于玻利瓦尔、圣·马丁等人向往在拉美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对共同制度的向往促进拉美和美国的理解,美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转化为外交的优势。其次门罗主义是美国政治精英建设强大国家决心和信心的延续和发展,一个国家是否要争取强国地位必须由它自己来决定。在实力弱小时国家往往选择"搭车"战略,为国家崛起积蓄力量。但一个国家要最终崛起为一个大国特别是新兴领导国家,在确立大国地位前展现出朝气蓬勃的国民心态,在国民特别是在精英层表现出追求国家强大的强烈愿望和信心,在外交风格上呈现积极有为的姿态。

(十一)通俗一点说新兴大国在大国地位确立以前它的作为起码要像一个大国的样子,在保持与现有国际体系和谐的前提下,在一些关键时刻借助一些重大事件,以大国姿态明确的向世界表明自己的独立立场,向世界宣示本国作为大国应有的影响力。因为一个国家争取大国地位的成功最终还是取决于别国的承认,也可为本国外交树立经久的传统,延续的强国外交传统是国家强大的持续动力。当然这不是要在国家实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承担超过实力所允许的责任,追求实力达不到的国际地位。罗斯福总统在位期间奉行门罗主义,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表达建设“自由的、进步的伟大国家”,为人类树立“由正义与仁慈所指引的民族高尚且新颖的榜样”的思想。建设新的强大国家是美国建国后历届政治精英的不变追求,新兴的美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迹象。美国建国后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思想,不介入列强纷争,一心一意提高自身实力。但在一些重大国际事件中美国已经开始呈现一个新兴大国的姿态,在对待大革命时期的法国问题上,在年美英战争中美国外交开始展现自己的特点,门罗宣言发表后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登上国际舞台。亚当斯的意见能够为其他美国决策者接受有亚当斯个人因素作用,更重要的在于门罗和其他决策者同样有追求国家强大的理想,不是亚当斯通过一个人的斗争建立起至关重要的信念,而是门罗已经形成美国应该和英国平等的思维。美国的大国姿态在门罗宣言中也得到充分体现,门罗主义表现出美国在年已经是一个大国,这个国家那时已经享有它今天所拥有的尊敬。

(十二)除去其他因素后美国决策层对于国家强大的信心和决心对于门罗宣言的发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总体保持孤立主义的情况下,在关键时刻美国的决策者抓住机会赢得列强的认可,并开创延续的传统。实际上直到门罗宣言发表后美国才开始被当时的列强作为一个大国看待,大国地位得到列强的接受。门罗主义成为美国外交的一块顶石,开创美国新的外交传统并经久的延续下去。最后新兴大国要引领国际关系趋向文明进步,纵观国际社会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到国际社会是不断趋向文明进步的,这一趋势推动国际关系不断进步、不断趋向文明。同时国际社会的发展又是阶段性的,国际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大国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有特定的时代要求。既有大国保持大国地位。又有新兴大国崛起,必然自觉或不自觉的使自身的行为方式和道德水平符合时代的要求,成为国际关系体系前进的引导者。不能适应时代进步要求的大国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最终将被历史的选择所抛弃。国际社会从最初的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状态演进到今天的相对文明状态是历史进步的必然结果。对于处在崛起进程中的新兴大国不仅需要增强自身实力,在国际关系领域中为国际社会引入新的准则,引领所处时代国际关系趋向文明进步,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大国将获得道义力量的支撑。在任何时候新兴大国(尤其是开创一个国际新时代的先导国家)的崛起离不开道义力量的支撑,而且这种道义力量的支撑具有超前性。

(十三)门罗时期国际主流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国际关系准则是基于权势平衡的均势政治,殖民制度盛行。在这样一个时代崛起的大国要遵循既有的国际文明准则,将已有国际文明向前推进。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为国际社会注入新的选择,代表那个时代发展的方向,这是美国外交的一大优势。美国历史上从未曾参与过均势体系,门罗宣言包含对均势体系的拒绝。在列强忙于权势斗争之时美国暂时置身其外,对当时普遍的国际关系准则是一个超越。门罗主义提出“非殖民原则”,适应拉美各国寻求独立的潮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阻止殖民主义在拉美复辟的作用,赢得拉美独立各国的认可。在当时的拉美受到普遍的欢迎,是那个时代国际关系的一个进步。“非扩展原则”和“不干涉原则”对当时习惯于扩张和干涉的其他列强的冲击也是很大的,所以保守的梅特涅才会诅咒门罗宣言是“邪恶的教义和危险的榜样”。在门罗时代门罗宣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际关系文明的进步方向,道义的无形力量起到弥补美国实力不足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门罗主义本身包含美国控制拉美的野心,在以后的历史中门罗主义被美国的扩张主义者不断加以扩展,发展成为美国扩张主义的幌子。以今天的国际文明标准来衡量,对它所代表的国际关系准则进行谴责是可取而且必要的。门罗主义陈述三要点,复由罗斯福总统外加一项。第一点欧洲各国不能再以任何美洲国家为殖民地;第二点在外交政策上行使华盛顿方面的原则,即美国仅在本身利益受损的前提下介入欧洲事务;第三点美国视任何殖民美洲的企图为对国家安全之威胁。罗斯福总结以上三点并加入一项陈述:“说话客气,但带根大棒子。”

阿维什王朝世系

五、曼努埃尔一世

(一)曼努埃尔一世(年5月1日-年12月1日)绰号“幸运的”,是葡萄牙王国国王。曼努埃尔的母亲比阿特丽斯是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的孙女,而他的父亲则是葡萄牙国王杜阿尔特一世第二个长大成人的儿子,也是葡萄牙国王阿丰索五世的弟弟。年曼努埃尔继承堂兄若昂二世的王位成为葡萄牙国王,后者同时也是曼努埃尔的姐姐莱昂诺尔的丈夫。在曼努埃尔的成长过程中葡萄牙上层贵族屡次策划针对若昂二世国王的阴谋,他知道许多人因此被杀或被流放,他的哥哥维塞乌公爵迪奥戈就于年被国王亲手刺死。在若昂二世的合法婚生子阿丰索王子意外离世后受到打压的贵族便举荐曼努埃尔为继承人,但若昂二世却想将王位传给其非婚生子科英布拉公爵若热·德·伦卡斯特雷,不过若昂二世的想法未能实现,幸运的曼努埃尔在堂兄去世后成功继承葡萄牙王位。曼努埃尔将用事实证明他是其堂兄当之无愧的接班人,他支持大西洋探索政策,鼓励商业发展。在他统治期间实现以下成果:年瓦斯科·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年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发现巴西;年雷亚尔·科尔特家族的加斯帕尔·科尔特-雷亚尔和米格尔·科尔特-雷亚尔兄弟二人发现拉布拉多;

(二)年任命弗朗西斯科·德·阿尔梅达为第一任印度总督,年一支萄萄牙舰队侵入科伦坡港,当时锡兰正处于政治上的分裂时期,削弱对西方殖民者入侵的抵抗力。科提王国国王波罗迦罗摩巴忽八世被迫与萄萄牙人签订通商条约,从此开始锡兰遂沦为萄萄牙的殖民地。年至年第二任印度地方总督“海上雄狮”阿丰索·德·阿尔布克尔克为葡萄牙奠定由印度洋通往大西洋、红海、波斯湾、太平洋的海军航线的霸业,年曼努埃尔一世派兵入侵阿尔及利亚,在米尔斯克比尔战役遭到失败。曼努埃尔一世计划通过占领亚丁、霍尔木兹和马六甲切断穆斯林在印度洋的贸易线,为此他于年发动马六甲围城战。年葡萄牙军队在屯门登陆并建立葡占屯门的殖民政权,明朝要求葡人离开否则武力驱赶,又因贸易问题同明朝交恶。于是明葡开战,屯门海战爆发,葡军战败彻出屯门。此战亦是中国王朝与欧洲帝国第一次发生军事冲突,所有这些事情不仅让葡萄牙从对外贸易中赚得盆满钵满,更使其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海外帝国。曼努埃尔用这笔财富修建许多王家建筑,并吸引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来到他的宫廷。曼努埃尔非常虔诚,他为葡萄牙传教事业投入大量资金,向新殖民地派遣总多传教士。其中包括弗朗西斯科·阿尔瓦雷斯,并资助修建许多宗教建筑,如热罗尼莫斯修道院。

(三)曼努埃尔还积极推动又一场针对土耳其人的十字军东征,起初曼努埃尔与葡萄牙犹太人的关系很融洽,在其统治伊始他释放所有在若昂二世执政期间被逮捕的犹太人,但当曼努埃尔下定决心想要迎娶阿拉贡王国和卡斯蒂利亚王国的继承人伊莎贝尔公主(也是其侄子阿丰索王子的遗孀)时一切都发生变化。伊莎贝尔的父母费尔南多二世和伊莎贝尔一世在年驱逐犹太人,并且他们绝不会把女儿嫁给对犹太人持宽容态度的国王。为了缔结这场婚事的曼努埃尔在婚姻契约中同意迫害葡萄牙境内的犹太人,根据年12月颁布的法令葡萄牙境内所有犹太人要么皈依基督教、要么离开这个国家,但不能带走他们的子女,而且被驱逐的犹太人只能乘坐国王指定的船只离开。当那些选择离开葡萄牙的犹太人抵达里斯本港口时遇到神职人员和士兵,他们试图用通过威逼利诱的方式给他们洗礼,以阻止他们离开该国。严格说来在这段时期犹太人在葡萄牙销声匿迹,后来所有皈依基督教的犹太人和他们的后裔都被称为“新基督徒”,他们得到0年的宽限期。在这段时间里不允许对他们的信仰进行调查,这段宽限期后来被延长至年。

(四)在6年里斯本大屠杀期间人们入侵犹太人聚集区,杀害数千名被指控的犹太人,暴乱的领导人最终被曼努埃尔处决。弗郎西斯科·德·阿尔梅达(—)是葡萄牙的第一任印度总督,可称为欧洲人在亚洲的殖民先驱,其对航海和海战都颇有造诣是最早的近代式海军将领之一。年阿尔梅达生于里斯本,他是阿布兰特伯爵拉波·德·阿尔梅达次子,早年参加收复失地运动,多次与穆斯林作战而战功卓著。年月奉国王曼努埃尔一世之命率领21艘船前往印度任总督,7-8月他攻占东非城邦基尔瓦,并洗劫蒙巴萨。抵达印度后着手在果阿附件建筑要塞,攻占印度沿岸的柯钦等地,并在柯钦等地建立要塞据点。加强对印度的控制并探查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等地,一直向东与摩鹿加签订贸易协定。8年其子洛伦索·德·阿尔梅达在于埃及舰队的作战中阵亡(焦尔海战),他决心报复。8年他监禁来接替他的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然后率舰队沿印度海岸北上。9年2月9日在第乌海战中击溃威尼斯支持的埃及-印度联合舰队,控制印度洋。11月他最终把权力交给阿尔布克尔克,率三只船返回葡萄牙。年月1日于好望角登陆,在与霍都屯人发生的小规模冲突中被杀死。年12月1日曼努埃尔一世去世,他的儿女中若昂三世和恩里克一世先后成为葡萄牙国王。

六、若昂三世

(一)若昂三世(2—)是葡萄牙阿维什王朝君主,在他任内耶稣会的组织正式进入葡萄牙,后者藉着在东方的优异表现迅速取代圣方济各会,成为海外传教活动中的中坚力量。为了培养传教人才,他还在年的时候将数度易址的里斯本大学永久性的迁到科英布拉,并从欧洲各地聘请大批的有水平的教师,改革教育体制并增加教师的补贴。宗教裁判所也是这位国王任内开始在葡萄牙设立的,因此他得到“虔诚者”的雅号。和父亲幸运的曼努埃尔一世热衷于享受新航路所带来的财富不同的是若昂三世十分注重天主教在新发现地区的传播工作,若昂三世在位期间在海外发现方面有两件事情最为值得称道,一件是葡萄牙人于年开始在澳m定居,另一件事就是巴西的殖民化。在曼努埃尔时期巴西的主要作用就是里斯本派往印度的船队的中转站,还有就是向国内提供巴西木和珍禽野兽,直到年正式的殖民活动才开始。巴西封建领地制是葡萄牙在巴西实行的殖民体制,9年若昂亲王摄政时又取消其他封建领地,并以各封建领地的地域为基础建立省制,由国王统辖。葡萄牙王室为巩固在巴西的殖民统治于年派马丁·阿丰索·德索萨(—1年)率领舰队和名移民在巴西建立永久殖民地,年葡萄牙王室决定在巴西推行世袭领地制。~年巴西沿岸地区陆续出现14个巨大的封建领地,分属12个大贵族管辖。封建领地呈长条形,最窄10里格,最宽里格,东起大西洋海岸,西至托德西利亚斯线(即教皇子午线)。

(二)受封贵族称领主,承担领地开拓、防御、财政的全部责任,有分配土地、建造城镇、组织司法行政机构、征税、通商和奴役印第安人等权力。但须承认王室对巴西木与香料的垄断权,把矿产收入的1/5、渔业收入的1/20上缴王室。封建领地疆界不得变更和重新划分,领地由领主世代相袭。后因领主各自为政、割据一方,葡王室为加强对巴西殖民地的控制于9年任命索萨为巴西第一任总督,以巴伊亚为首府统一管理各个封建领地,领主的权力逐步削弱。~年9个封建领地被葡萄牙国王收回,9年若昂亲王摄政时又取消其他封建领地,并以各封建领地的地域为基础建立省制,由国王统辖。年第一批甘蔗被种植在巴西的沼泽地上,第一台榨糖机也被组装起来。年若昂三世将巴西沿海地区分割成许多块世袭封地,赐给一些在国内没有什么土地的小贵族,以此鼓励移民和垦荒活动,到8年巴西沿海已经建立起来十六个葡萄牙人聚居的村镇。除了巴西木以外这个时候的特产又多了糖、棉花和烟叶,随着巴西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8年设立总督制,第一任巴西总督托迈·德·索萨于9年带领着一千名移民和一批耶稣会教士来到巴西。这批教士中有一个名叫曼努埃尔·德·诺布莱卡的人在东南部的皮拉蒂宁卡村建立圣保罗经院,这就是后来的圣保罗市。但是当时巴西的中心不在东南而在东北,总督托迈·德·索萨将行政中心设在东北部的沿海城市圣萨尔瓦多,而经济中心则在邻近的伯南布哥地区。

(三)年有一位传教士曾经对伯南布哥的社会状况作了如下的描绘:“这里的人们富有,许多人有四万、五万甚至八万个克鲁扎多(葡萄牙古货币单位,当时一个有钱人家的佣人每年才挣四个克鲁扎多)的家产。这里总共有十个到十二个糖厂老板,他们轮流设宴,每天聚在一起大吃大喝、挥霍钱财,总之伯南布哥远比里斯本阔气。”在远东的贸易日趋衰落的时候巴西就这样开始靠着甘蔗和烟叶发展起来,与葡萄牙人在印度的情况相反,在巴西没有任何既成的、有组织的经济结构。于是以甘蔗种植园和榨糖厂为中心的大种植园经济便形成,糖厂不仅是家庭、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中心,而且还把移民永久的维系在这片新的土地之上。在印度葡萄牙人想的是发笔横财早点衣锦还乡,在巴西葡萄牙人把这片土地看做是自己的第二个祖国。许多移民都是孑然一身闯荡新大陆,安顿下来之后便迎娶当地印第安人女子为妻,从而印第安人开始进入文明社会。由于制糖业的迅速发展,劳动力日见匮乏,而印第安人由于体质不强无法胜任繁重的工作,于是从前只是小打小闹的黑奴贸易兴盛起来,三角贸易的雏形在此时形成。至此葡萄牙的海外贸易帝国正式形成,整个帝国共分四大部分:北非帝国、东方帝国、巴西帝国和中南非洲帝国。除北非之外东方的香料、瓷器,巴西的木材、蔗糖和烟叶,中南非洲的奴隶、宝石,都为葡萄牙带来大量的财富。葡萄牙人取代阿拉伯人成为印度洋贸易的实际控制者,这直接导致地中海的衰落,而南大西洋取而代之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要航道。

(四)里斯本发展成为非洲贸易和东方贸易的超级中转站,所有来自这些地方的商品都被运送到里斯本,在几内亚公司或是印度公司进行分配调度后才能发往欧洲各地。在贸易活动丰厚利润的吸引下大批的农民涌入沿海城市寻找出海机会,葡萄牙的农业出现衰落的迹象,国家开始依赖于海外贸易。在向其他欧洲国家出口许多异国商品的同时本国也开始大量进口外国的产品,由于农业的衰落加上农村劳动力的缺乏,依靠土地生存的教会和传统的贵族阶级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与此同时从事商业活动的资产阶级和参与海外扩张的贵族或掌握钱财,或握有大权,成为时代的宠儿。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的奢华之风也开始在社会上盛行,有钱人开始使用黑奴,在这片铺天盖地的铜臭味中中世纪纯朴节俭的民风一去不复返。在航海活动的带动下天文学、数学、地图绘制技术等等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医药学等方面的知识也在此背景下大大丰富起来。欧洲人认识新的人种、新的民族、新的风俗习惯、新的宗教形式,开阔眼界。葡萄牙文化在此时打上深深的海洋的烙印,而葡萄牙语也开始成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伊比利亚半岛国家的航海活动是在文艺复兴的背景下进行的,反过来航海活动的又为文艺复兴运动注入活力。建筑上的表现就是“曼努埃尔式”装潢的出现,文学上记述航海活动的游记性质的散文开始流行起来,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费尔南·门德斯·平托记述其远东之行的《游记》。

(五)因为这本书大大褒扬中国和日本的文明和富饶程度,致使葡萄牙人都不愿意相信。另外就是文艺复兴时代最伟大的葡萄牙诗人路易斯·德·卡蒙斯,根据当时流传在社会上的几本东方游记,再加上自己远航到印度和澳m的经历,他写出歌颂达·伽马远航印度事迹的长篇史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除了达·伽马的事迹之外他还借诗中人物之口,讲述从阿丰索·恩里克斯(阿方索一世)开国以来的葡萄牙历史,字里行间洋溢着无比的爱国热情。据说这部史诗最精彩的篇章就是在印度和澳m写就的。他逝世的日期(年6月16日)如今被定为葡萄牙及葡人社区日,供全世界的葡萄牙人纪念那段辉煌的过去。比卡蒙斯稍早的吉尔·文森特被称为“葡萄牙戏剧之父”,写出许多讽刺社会现状的戏剧作品。意大利诗人彼得拉克发明的十四行诗也在这个时候传入葡萄牙,被卡蒙斯等人发扬光大,一直到十九世纪也仍然是葡萄牙文坛的主流。但是在这片繁荣背后隐藏着危机,早在曼努埃尔时代就出现端倪。从达·伽马远航开始海外发现活动便不再是某个大商人或某个王子所能负担得起的了,庞大的远洋船队、军队的粮饷和弹药等等都必须从国库拿钱,而这些付出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回报。葡萄牙人总是在世界各地碰到驻军被杀害、商行被焚烧、舰船被击沉的厄运,开始时他们的巨舰大炮还能形成威慑力,但是时间一久兵员不足的劣势便暴露无遗。在印度的几个要塞总是受到当地人或阿拉伯人的围攻,日后马六甲等地也受到荷兰人的骚扰。

(六)要维系这些要塞的所有开支都必须从海外贸易的收益中支出,东方商品的成本一下子就高了起来,这还是能为王国带来收益的地方。超级鸡肋的北非更是困难重重,几个据点不断受到摩尔人的压力,后来为了节约开支全力经营巴西等地。若昂三世在1年至年间放弃许多北非的土地,只留下休达等几个最先占领的地区。除了海外战争开支外由于国内农业萧条和奢侈的社会风气而造成的大量的进口也将葡萄牙人辛苦赚来的钱财化为乌有,武器、服装、布匹、家具、纸张、地毯、马匹、车辆等等都需要进口,到了后来甚至造船的木材也必须用香料来换。表面上葡萄牙垄断东方的香料贸易,但是实际上这种垄断没有导致任何国内生产上的进步,16世纪结束时葡萄牙的工业生产与1世纪相差无几。土耳其人停止侵略之后近东局面稳定下来,地中海的贸易又开始兴盛,通过陆路运输到意大利的胡椒在欧洲市场上对通过长途海路运输的葡萄牙胡椒形成严重的威胁,因为胡椒经常会在潮湿的船舱里面霉烂变质,于是王国渐渐变得入不敷出。16世纪中叶葡萄牙所亏欠的内债外债加起来竟有五十万克鲁扎多之巨,除了经济上的损失之外人员的损失也相当惊人,从里斯本启程时一千至一千二百人的船队到达果阿之后往往只剩下二百人左右,除了在路上的死亡之外在印度、马六甲和澳m也有不少定居的葡萄牙人因为难于适应潮湿闷热的气候而患病身亡。年若昂三世还未来得及实行有效的措施来扭转这种困难的局面就身故了,由于其子先其而亡,王位由他年仅三岁的孙子塞巴斯蒂昂一世继承,香料帝国即将走向它的尽头。

七、塞巴斯蒂昂一世

(一)塞巴斯蒂昂一世(年1月20日-8年8月4日)是葡萄牙第十六任国王,年1月20日-生于里斯本。塞巴斯蒂昂的祖父是葡萄牙国王若昂三世,祖母是哈布斯堡的卡塔琳娜,父亲为若昂三世的第八个儿子若昂·曼努埃尔亲王,母亲是来自西班牙的胡安娜。塞巴斯蒂安的出生日子正好是圣徒塞巴斯蒂安的主保节日,因此他被命名为塞巴斯蒂安。具有强烈天主教信仰的若昂三世家庭生活十分不幸,他与王后一共育有9个孩子,但是没有一个是存活到他本人去世之前的,可见葡萄牙王室成员的身体素质之衰弱。因此当塞巴蒂斯安尚在母亲腹中的时候他就被葡萄牙人视为自己的希望,当时的葡萄牙人回忆这个王子是人们用眼泪、游行、祈祷以及施舍才从天主那里换来的,他是在广大民众的欢呼和热烈期待中诞生的。因为他的父亲在他出生前两周早逝,所以他成为葡萄牙王位的继任人,他于三年后继承王位。当他还是婴儿的时候由属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祖母卡塔琳娜摄政,年以后由叔祖埃武拉公爵红衣主教恩里克(恩里克一世)摄政,这段时期葡萄牙帝国扩展至安哥拉、莫桑比克、马六甲及澳m。他童年时受到耶稣会的深厚影响,是个神秘主义者,曾经试过长时间的打猎及守斋。生理上的缺陷限制他作为正常人的欲望,由于生殖器上的缺陷和疾病,他对女人似乎没有足够的兴趣。仅有的一次提亲是和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的联姻提议,但是这迅速被塞巴斯蒂安避而不谈,仿佛和他谈论婚姻如同上刑一般。

(二)这让举国上下非常担心,担心葡萄牙再次陷入到绝嗣的境地之中。他在生理上的缺陷并没有影响到他在体力上追求强健,他在各种恶劣气候和环境下坚持严酷的锻炼,如狩猎、行猎、长枪比武、斗牛等等,在暴风雨中他还经常驾着一艘小船出海游荡来砥砺意志。由于喜欢习武和骑马,这个年轻国王不喜欢呆在里斯本,而是带着一群贵族子弟在各地游荡狩猎。奥地利的卡塔琳娜(7年1月14日-8年2月12日)是葡萄牙王后,葡萄牙国王若昂三世的妻子,年至2年为她的孙子塞巴斯蒂昂一世担任摄政。卡塔琳娜是卡斯蒂利亚女王胡安娜与奥地利大公腓力一世的遗腹女,7年1月14日出生于托尔克马达。她和她精神不稳定的母亲在一起,直到她的姐姐奥地利的埃莱奥诺雷与哥哥未来的皇帝查理五世从佛兰德斯来到西班牙。她的五个兄弟姐妹,除了斐迪南(斐迪南一世)以外都出生在低地国家,由姑母奥地利的玛格丽特照料,但胡安娜仍然照顾着年轻的卡塔琳娜。事实上卡塔琳娜和她的母亲一起生活在托德西利亚斯监狱,她的外祖父是阿拉贡国王费尔南多二世,是她母亲当时的摄政者,当她结婚的时候卡塔琳娜从母亲的监护权中解脱出来直到她去世。5年2月10日卡塔琳娜嫁给她的表兄葡萄牙国王若昂三世。他们有九个孩子,但只有两个幸存下来。

(三)卡塔琳娜非常关心她的家庭教育,积累大量图书馆,并在宫廷建立沙龙。她把一些女学者带进她的家庭,包括一些人文主义者以及诗人路易莎·西盖亚·德·贝拉斯科。瓦斯负责辅导卡塔琳娜的女儿玛丽亚·曼努埃拉公主和卡塔琳娜的外甥女玛丽亚(卡塔琳娜的姐姐奥地利的埃莱奥诺雷的女儿),她也是个学者。年丈夫去世后她受到她的儿媳兼侄女奥地利的胡安娜的挑战,为了她的孙子国王塞巴斯蒂昂一世担任摄政者的角色。查理五世解决这个问题,他帮了妹妹卡塔琳娜,而不是他的女儿胡安娜,在费利佩二世缺席的情况下胡安娜需要留在在西班牙。年至2年她担任葡萄牙摄政王,2年她将摄政权移交给葡萄牙的恩里克(恩里克一世)。卡塔琳娜拥有欧洲最早和最好的中国瓷器收藏之一,因为她既是查理五世皇帝的妹妹也是葡萄牙王后。她从亚洲购买大量的瓷器和异国情调的瓷器,这些瓷器定期运到里斯本,用于装饰里斯本皇宫以及供她个人使用并作为她权力的象征,她的收藏品成为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第一件艺术品。她沿袭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早些时候建立的传统,曼努埃尔一世为他的妻子卡斯蒂利亚的玛丽亚(玛丽亚是卡塔琳娜的姨母)购买瓷器年至年间里斯本的“香料司库”为当时曼努埃尔国王的第二任妻子卡斯蒂利亚的玛丽亚登记总共件瓷器和其他异国物品。

(四)卡塔琳娜收藏的其他异国情调包括鲨鱼的牙齿化石,一个包裹在黄金中的蛇头,用来止血的心形碧玉石,用作抵御恶魔的珊瑚枝,还有牛黄石、独角兽角(独角鲸的獠牙)和成堆的松散宝石(如红宝石、祖母绿和钻石)。卡塔琳娜没有后代延续至今,因为她唯二的两个孙辈都没有孩子。她的血统在她于8年2月12日死后的六个月内就消失了,因为她唯一幸存下来的后代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昂于8年8月去世。塞巴斯蒂昂一世于8年亲政,之后他努力发展与法兰西、奥地利等国的关系,而且他还整顿葡萄牙的财政、军事、司法体系。8年他建立奖学金制度,资助在英科布拉大学学习医学和生物的学生,同时他还投资支持巴西的印第安盟友反抗法国人。9年在里斯本大瘟疫期间他从西班牙的塞维利亚请来医生来应对泛滥的里斯本瘟疫,此后里斯本的救济院和孤儿院也在他的扶持下建立起来。除此之外他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公共的谷仓,为农民提供粮食和谷物的贷款,以便帮助他们度过荒年。16世纪70年代塞巴斯蒂昂一世派弗朗西斯科-巴雷托和瓦斯科-奥雷姆发动津巴布韦远征,试图征服南部非洲内陆的莫诺莫塔帕王国,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此后葡萄牙势力得以介入津巴布韦。

(五)姆韦尼·马塔帕王国又名莫诺莫塔帕王国,津巴布韦历史上著名王国之一,以石头建筑和黄金贸易闻名于世,首都一度设在大津巴布韦。姆韦尼·马塔帕系绍纳语,原为该国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后来成为其国名,葡萄牙人误译为莫诺莫塔帕。这个王国是绍纳人的一个分支卡兰加人所建,15世纪末津巴布韦王国分裂后姆韦尼·马塔帕的第一代王穆托塔率领一部分人北迁,征服津巴布韦北部地区的许多部落。其子马托帕在位时逐渐将姆韦尼·马塔帕建成为一个强大王国,它的版图西自卡拉哈里沙漠,东至印度洋,北起赞比西河,南抵林波波河。15世纪40~90年代为王国的鼎盛时期,境内盛产黄金和象牙。索法拉港是当时黄金象牙贸易的主要进出口岸,这种贸易为王室所控制。16世纪初由于内部分裂导致国势渐衰,17世纪0年代一度为葡萄牙殖民主义者所控制。年最后一个姆韦尼·马塔帕的酋长契约科被葡萄牙人杀害后,王朝统治家族的世系中断。在塞巴斯蒂昂一世统治的时代正是葡萄牙的统治困难日益增多的年代,由于在16世纪早期葡萄牙的印度殖民地源源不断地为本国输送香料和各种奢侈品,这一过程的结果是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所有社会阶层不论贫富都崇尚享乐。

(六)里斯本宫廷的仆臣数量非常庞大,而各个乡间的小朝廷的廷臣数量也比以前更大。虽然王室多次发布法令禁止臣民的奢侈攀比之风,而且国家的收入在降低,但是人们的开支却在日益上涨。虽然从东印度到里斯本的海上贸易线依旧在葡萄牙人手里,但是这条航线提供的货物量和贸易额却在日益下降,直到成为负值和贸易逆差状态,这是因为从印度洋-红海-埃及-意大利的贸易路线再次活跃起来。而葡萄牙人在历经初期的暴利之后随着货物量的增加,香料价格也在不断下跌,而航线的维护成本却一直维持不变,应对英格兰和荷兰的袭扰也在消耗葡萄牙人的实力。虽然在东印度的葡萄牙海军经常要以少胜多、取得胜利,维护海上的贸易线。但是在陆地上受制于人数劣势,葡萄牙人不得不以少敌多,各地货栈和贸易站不断地受到破坏。这种情况给人的感觉是印度的烟雾正在消散,而随着国库的开支巨大,之前由王室垄断的东印度贸易船队开始变得难以为继。多数时候葡萄牙人的远东海外贸易是王室和大贵族垄断的行为,缺乏全社会所有成员的有效参与,有鉴于此的王室在0年开始向一些商人出售前往东印度的贸易特权。

(七)但是当时的流行观点是帝国应当继续对北非的征伐和殖民地维护,在印度殖民地变得烧钱的情况下很多葡萄牙人又将攻击北非、获得贸易线路和黄金提上日程。塞巴斯蒂昂也相信自己会成为一个以耶稣之名征服非洲穆斯林的统帅,按照历史学家的说法在他读到葡萄牙的历史时他总是激动万分、心潮澎湃,在他阅读到9年-年放弃沿岸要塞的时候他不禁心烦意乱、悲痛不已。在孩提时代他就梦想着征服摩洛哥,成为基督教的船长。亲政后不久并且在没有子嗣的情况下他着手对摩洛哥的菲斯进行一场圣战,西班牙的腓力二世拒绝参与这次战争。4年他首次进攻摩洛哥即告失败,但他的狂热丝毫未减。8年夏季他又准备好一支侵略军,这支军队缺乏战斗力、纪律松弛、组织涣散,他与摩洛哥被废的素丹阿布·阿卜杜拉·穆罕默德二世连手率领这支军队在丹吉尔登陆,他拒绝接纳手下的建议独自深入敌人领地。8月4日在马哈赞河附近的阿尔卡塞尔·吉比尔与摩洛哥素丹阿卜杜尔·马利克一世展开葡萄牙历史上最惨痛的战役,摩洛哥军队虽装备略逊一筹但进攻十分凶猛,塞巴斯蒂昂率领的葡萄牙军队只好撤退、他在横渡马哈赞河时溺死,终年24岁(马哈赞河之战),阿卜杜拉·马利克一世也因重病于次日去世。由于有三个国王指挥这场战争,于是这场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三王之战”。

八、恩里克一世

(一)恩里克一世(年1月1日-年1月1日)绰号“纯洁者”,是葡萄牙和阿尔加维国王(8年至年在位)。他是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的第五子,母亲是阿拉贡公主玛丽亚,也是若昂三世之弟,前任国王塞巴斯蒂昂之叔祖父。恩里克本为枢机,由于若昂三世的子嗣大多在他去世前逝世,年当若昂三世之子若昂王子的遗腹子塞巴斯蒂昂在若昂三世死后继位后恩里克便是王位继承人。8年当塞巴斯蒂昂一世战死在非洲以后因为没有留下任何子嗣,反复商议后大家决定推举从前的摄政王、塞巴斯蒂安的叔祖父恩里克以66岁高龄还俗成为葡萄牙王国阿维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由于他没有子嗣,恩里克继位后本想娶妻而得到子嗣,但当时的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与哈布斯堡王室关系良好,所以不肯解除恩里克的誓言而准许他娶妻。由于其主教的身份使他不可能娶妻有子嗣,所以他在位的这两年也就是个过渡,王位继承权的问题还是要解决。王位的合适人选都是曼努埃尔的几个孙子身上,其中呼声最高的有三个人:曼努埃尔一世第六子杜阿尔特王子之次女布拉干萨公爵夫人卡塔里娜、曼努埃尔一世次子路易斯之私生子克拉托修道院院长安东尼奥和曼努埃尔一世的外孙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

(二)但是卡塔琳里娜是个女人,其夫不但声名狼藉、不得人心,更是西班牙国王腓力的热切支持者。安东尼奥是私生子出身,只有腓力二世实力最雄厚,拥有当时最强海军“无敌舰队”,论出身他也是曼努埃尔一世的根红苗正的外孙。如果按当时习俗正统的继承人应为杜阿尔特王子的已故长女玛丽亚遗下的长子法尔内塞家族的拉努乔·法尔内塞,但拉努乔的父亲帕尔马公国公爵亚历山德罗·法尔内塞是腓力二世的支持者使得拉努乔的王位继承权未得支持,呼声甚至不如他的姨母卡塔里娜。贵族和社会上的要人都倾向于腓力二世,而下层民众坚决主张维护国家的完全独立,这种局面使上层人物惶恐不安,因为上一个朝代末年18年的葡萄牙卡斯提战争动乱和危机就是由于人民对王位继承问题的不满而引起的,如果这次再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又引起一场葡萄牙与西班牙之间的战争。为了和平解决王位继承问题,恩里克一世邀请几个拥有合法继承权的王位候选人或他们的代表来参加为解决王位继承问题而召开的宫廷会议,并要求他们必须宣誓绝对服从将来提出的解决方案。但是腓力二世拒绝这项提议,并宣称他的地位是无可争议的。

(三)9年会议在缺少西班牙方面代表的情况下在阿尔梅林召开,在两名葡萄牙候选人中布拉干萨公爵夫人卡塔里娜在没有支持者的情况下自动退出竞争,这样克拉托修道院院长安东尼奥便受到平民的拥戴。但是这种拥戴反而使他受到贵族的猜忌和排挤,因为他们害怕18至年间的空位时期再出现。恩里克一世也不喜欢他,还签署一道命令,以“为了我的王国和臣民的幸福安宁”为理由逼迫安东尼奥离开葡萄牙。与此同时腓力二世在两国边境囤积重兵,等待著合适的机会。在贵族代表和平民代表的争吵中和在西班牙人的武力威胁下,这场会议终究没有整出个所以然来。年红衣主教恩里克逝世,在他的遗嘱中没有提及谁来继承王位,只是任命一个由五个人组成的联合执政政府,在新国王产生之前暂时代行国王的职责。最终在他死后腓力二世派阿尔瓦公爵费尔南多·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率领西班牙军队发动西葡战争攻入葡萄牙击败安东尼奥的军队,葡萄牙王位就因此转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之下。

(四)年恩里克一世去世后葡萄牙王位空缺,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企图掠取继承权。葡萄牙人坚持自推隐修院院长安东尼奥为王,称他安东尼奥一世。于是腓力挥师入驻葡萄牙南部的宫廷所在地埃武拉,葡萄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年8月25日在里斯本郊外塔古斯河畔的阿尔坎塔拉之战中由费尔南多·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公爵指挥的西班牙军队大胜葡萄牙军队,安东尼奥逃往葡萄牙的波尔图,次年5月再次受挫后逃往法国寻求庇护。在法国支援下、年安东尼奥两次向亚速尔派出舰队,腓力也派遣舰队在蓬塔德尔加达海战将法国舰队打败,占领安东尼奥最后堡垒亚速尔群岛。8年西班牙与英国作战,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次年英王伊丽莎白一世派军队护送安东尼奥重返葡萄牙,在里斯本附近登陆。但英军遭到沉重打击而败退,贫病交加的安东尼奥只得回巴黎,年死在此地,于是腓力得到葡萄牙王位。

枢机

(一)枢机是罗马天主教中仅次于教皇的职位,Cardinal源自拉丁文cardo,有枢纽、重要的意思,因穿红衣、戴红帽又被称为红衣主教。枢机由教皇亲自册封,协助教皇管理教会事务,当教皇出缺时也只有他们有权选举下一任教皇。枢机被分成三级:枢机主教、枢机司铎和枢机助祭,教皇原先不是由枢机选出来,而是由罗马人民选出。但在中世纪时这个权力被不断限制,最后只有枢机能选出教皇。枢机体制是教会设立的一种职务,并非建基于神律,亦不是圣秩的一个等级。自从年1月1日保禄六世规定只有80岁以下的枢机才能选举教皇,原先保禄六世限制最多只有名枢机可以选举,后来若望·保禄二世改变这项规定。虽然没有硬性规定教皇一定要从枢机中选出,理论上所有的罗马天主教男性都有资格被选为教皇,但是自年乌尔班六世的选举以后教皇从枢机中选出已经变成一个常态。根据天主教法典第50条枢机团被分成三个等级:主教级枢机,即枢机主教;司铎级枢机,即枢机司铎;执事级枢机,即枢机助祭(枢机执事)。枢机主教原来只特别指罗马市郊七个教区的主教。年保禄六世裁定东方礼仪天主教会的宗主教被列入枢机团的,保留其教区为他们的称号,他们的位阶与罗马天主教的主教级枢机相同。主教级枢机一般不超过10人,枢机司铎大多担任世界各大城市教区的总主教(或称为大主教)或主教,常被称为枢机主教。

(二)枢机助祭(枢机执事)是枢机中最低的位阶,年之前俗人有可能当上枢机而不需要先当司铎(或称神父),而枢机助祭可以让俗人担任。年后法典第51条规定枢机必须至少是司铎,未升为主教的应先受主教祝礼。而在担任枢机助教10年后可被晋升为司铎枢机。所有的枢机司铎和几乎所有的枢机助祭事实上都是主教。枢机的职务源于罗马教区的司铎团。自公元最初数世纪起罗马教(天主教)区划分为多个区域,各有一间重点教堂或所谓本堂(即堂区教堂)。这些本堂按地域分为几个组别,而这些组别又各自与罗马五个大殿保持联系。五个大殿是:拉特朗大殿(罗马主教座堂)、圣伯多禄大殿、城外圣保禄大殿、圣老楞佐大殿及越台伯河的圣母大殿。所谓枢机字源上来自拉丁文cardo一词,意即枢纽或门铰,教会视一个教区的主教座堂(主教驻守的地点)为教区的中心或枢纽。在教会历史上那些驻在座堂的司铎或固定地驻在某教堂或本堂,或原本为服务某教堂而领受司铎圣秩,但后来奉派为另一教堂服务的司铎,渐渐称为枢机司铎。在罗马中枢机司铎的职责包括代表罗马主教(即教皇),在本堂及罗马其中一个大殿奉献圣祭、分担教皇行政职务、出席教区会议和担当教皇的顾问。由公元最初数世纪起罗马亦设有多个执事区,由区域执事负责爱德服务和物质上的需要以及协助罗马几间大殿的礼仪,他们渐渐称为枢机执事。

(三)由于身为罗马主教的教皇职务日渐繁重,故此教皇邀请那些邻近罗马的教区称为罗马城郊教区,这里的主教来分担他的职务,包括出任顾问和代表教皇主持拉特朗大殿及其它大殿的隆重礼仪(尤其主日圣祭)。这些罗马城郊教区传统上有七个(在七世纪仅有六个),地域及名称在历史曾有改变,但今日教会惯常列举的是Ostia,Palestrina,Porto-SantaRufina,Albano,Velletri-Segni,Frascati,Sabina-PoggioMirteto这七个教区,而它们的主教渐渐称为枢机主教。年召开的罗马教省会议规定罗马的主教(教皇)必须由天主教罗马教区的执事和枢机司铎当中选出来,从年起为进一步确保教会首牧的选举不受俗世势力的影响,教皇尼古拉二世规定唯独枢机主教有权选举教皇,而其它等级的枢机和罗马教区的圣职班须接纳被选出的教皇人选,至于罗马君王则只礼貌上获通知选举教皇的结果。1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规定上述三个等级的枢机都有权选举教皇,近代的枢机团组织由1年起开始定型,当时教皇尤金三世任命奥斯底亚的主教为枢机团团长,又另委任一位罗马教廷总务长,其职责是在教皇出缺期间处理教廷行政事务。从12世纪起罗马教省以外的一些神长也被委任为枢机,亦自12世纪起枢机的职衔亦授予其它总主教及主教,而至15世纪亦授予拉丁礼的宗主教。

(四)自1至15世纪枢机的数目通常不超过0名,教皇西斯笃五世于6年参照旧约时代以色列所设的七十位长老规定枢机的数目为70名,这数目一直至教皇若望二十三世(-)才开始增加。年教皇保禄六世规定东方礼教会的宗主教亦可被任命为枢机,且应列入主教级。教皇保禄六世于年规定参与选举教皇大会的枢机人数不得超过名,按年签署的拉特朗条约时枢机被视为梵蒂冈城邦的亲王,纵使他们不是居住于梵蒂冈城内,而是居住于罗马城内也享有梵蒂冈国民的权利及特权,总括而言枢机的制度源于罗马教区的圣职班和教省会议。在教会历史上枢机的职责逐渐由礼仪及牧民层面转移到行政层面,枢机候任者必须至少是司铎(意即可以是司铎或主教),且有杰出的学识、德行和处事的才干。历史上出任枢机者包括平信徒、执事、司铎和主教,然而年颁布的天主教法典规定枢机候任者必须至少为司铎。教皇若望二十三世于年更规定,凡擢升为枢机者如果是司铎应祝圣为主教,但曾有若干位被任命为枢机的司铎获豁免晋牧。枢机人选通常来自以下三种背景:牧守世界各地一些较重要的总教区(例如作为省会或首都的总教区,如米兰、巴黎、纽约、华盛顿、马尼拉、首尔(汉城)、东京等)的主教和在传教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教区(如德国Mainz的主教;修会会士,尤其是历史较悠久和较大的修会的会士,如本笃会、方济各会、道明会、耶稣会等;在学术和教会事业上有杰出贡献的司铎或主教。

(五)传统上每隔几年教皇在2月22日(建立圣伯多禄宗座节)或另一日期公布新任枢机的名单,枢机的任命包括三个步骤,首先教皇在由他召开,并只由在任枢机出席的一个闭门御前会议亲自提名及批准一些适当人选。其次教皇发出通知书给个别侯任者,并按时把全体新枢机名单公布。最后在教皇主持的御前会议中,新枢机们作信德宣誓,从教皇手中领受红色的方型帽及圆形小帽,并获授以罗马的一个堂区的领衔主任司铎职或领衔执事职,以表达他分担教皇在罗马教区的牧职。其后他与教皇及其它枢机一同奉献圣祭时亦获赠枢机戒指,以标志他崇高的身分、牧职和与罗马教皇的密切共融。此外枢机司铎及枢机执事须到他们获指派的罗马教区辖下教堂,出席就任领衔主任司铎或领衔执事的仪式(枢机主教则没有此仪式),枢机在其任命获公布后立即享有法定的义务和权利。多个世纪以来枢机们曾享有治理和监督一些在罗马城郊教区和在罗马的堂区和执事辖区的权力,时至今日他们只是这些地区神形上的赞助人和顾问。传统上一些枢机也曾出任修会的赞助人,但这制度已于年取消。今日在一般情况下枢机们的职责分为以下两个组别:少数的枢机驻在梵蒂冈,全职出任宗座部门、委员会、法院等的主管或重要职分;大多数的枢机全职牧守世界各地的总教区(或教区),同时兼任上述某些宗座部门的委员

(六)特殊情况:出席教皇召开的御前常会和特别御前会,前者由全体枢机或至少在罗马居留的枢机参加,目的一般是为举行某些极为隆重的活动,但有时是为咨询某些重大事项。后者由全球各地的枢机出席,或是基于特别需要,或为处理重大事项;以教皇亲身代表身分出席隆重典礼或集会,或以教皇特使身分,受教皇委托执行某项牧灵职务;参加选举教皇的会议,未达八十岁的枢机有参选权和被选权,按被选为教皇者原则上可以是枢机团(枢机团或称枢机院,是天主教会最高宗教机构,也是教宗治理普世教会的职务上最得力的助手和顾问团)以外的男信徒。教皇默存于心中的枢机,他们是在某些情况下基于环境因素,名字由教皇保密,待适当时候才由教皇公布出来的枢机。为何枢机也称为红衣主教?枢机的身分不仅是一位教会神长领受的殊荣,而且也表示身为枢机者在有必要时为信仰作证,流x舍生亦在所不辞。故此传统上枢机的服饰(长衫、披肩、方型帽等)都是鲜红色的,因此枢机们也俗称红衣主教,其实称他们为枢机较合适。枢机有退休年龄吗?枢机的职衔是终身的,然而在履行职务上他们有退休年龄。教皇保禄六世于0年规定年龄达八十岁的枢机无权出席选举新教皇的大会,此外年龄达七十五岁者不再担当宗座部门的主管,而年龄达八十岁者就不再出任宗座部门的委员。

#世界历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niyalaa.com/ddts/93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