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文/刘春不久前由上海市电影局指导、上海艺术电影联盟主办的沪上“俄罗斯电影大师展”,展映了9部由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名家电影。这些拍摄于几十年前的影片,一方面紧贴时代,反映了彼时俄罗斯与苏联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成为由光影书写的一段历史;另一方面又隽永流长,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人文情怀、社会思考和民族文化打动不同时代的观众。依照主题内容,这9部影片可大体分为名著改编、都市生活、乡村生活和儿童题材几大类。有着深厚人文传统和极高艺术成就的俄罗斯文学,是俄罗斯电影取材的宝藏,本次大师展共有4部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年至年上映的《战争与和平》是本次影展的重中之重。影片改编自托尔斯泰同名长篇巨著,片长七个多小时,分为《安德烈·博尔孔斯基》《娜塔莎·罗斯托娃》《年》《皮埃尔·别祖霍夫》4集。托尔斯泰创作小说耗时6年,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拍摄电影也用了近7年时间。原著以19世纪初俄国经历的两次拿破仑军队入侵为背景,勾勒出年至年间俄国社会的全貌,人物众多、情节庞杂,对俄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有着饱含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的深刻思考。邦达尔丘克在执导本片之前只有一部根据肖洛霍夫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却力排众议担纲导演,依靠参加过战争的亲身经历和惊人才华,历尽辛劳,不负众望,为世界电影贡献了一部难以复制的鸿篇巨作。影片高度忠实于原著,主次要人物、俄国贵族社会生活和几次战役的展现都可谓形神俱似。参与影片拍摄的十几万士兵、复古的枪炮武器,历时两年搭建又被战火烧毁的莫斯科城区和克里姆林宫等设置几乎复原当年俄法之战原貌,看似无章法的战争场面调度也传神地再现了战争的野蛮和非理性。难能可贵的是,电影并未流于表面的故事演绎,也没有贪大图全,而是围绕几位主要人物,以各自删繁就简的经历具有象征意味地串联起一段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与人民才是《战争与和平》的主角,影片以高度凝练传神的画面和磅礴的气概、丰沛的情感,具象了托翁小说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思考。电影《战争与和平》剧照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代表作《烈日灼人》《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出身于俄罗斯艺术世家,是当代俄罗斯最有影响力的电影人之一。《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年)改编自契诃夫未完成的四幕剧《没有父亲的人》(又名《普拉东诺夫》),并糅合了《庄园》《语言教师》等4部小说的情节,讲述了乡村教师普拉东诺夫和妻子参加庄园聚会时遇到初恋情人索菲亚,回顾往事后精神幻灭,自杀未遂又回归往日无聊生活的故事。《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年)改编自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莫夫》,对比了缺乏行动力的奥勃洛莫夫与执行力、自制力极强的施托尔茨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在民族性批判的视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