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纪欧洲的医学发展,各大医师及医学著

皮肤科医生刘军连 http://m.39.net/disease/a_9393598.html

引言

在阿巴斯人发动的欧亚德大屠杀中,有一个人幸存了下来。他于公元年逃到了西班牙人新占领的土地,在那里安顿下来,并建立起一个王朝,定都在科尔多瓦,这便是安达卢西亚辉煌文明的起源。在阿布德·拉曼三世和哈坎二世的统治下,安达卢西亚文明达到了巅峰。

逐渐地,科尔多瓦成了能够与巴格达相匹敌的城市:遍布城中的图书馆藏有成百上千份手稿。为了获取希腊的医学、哲学著作,科尔多瓦的哈里发也经常求助于拜占庭的皇帝。一幅陈列于科尔多瓦卡拉奥拉的油画描绘了当时阿布德·拉曼三世从君士坦丁大帝手中接受礼物的图景:画中的书籍是迪奥科里斯的《药物论》,旁边站着的是尼古拉修士,他与犹太文人哈思岱·本·沙浦路特一起将该书从希腊文译为阿拉伯语。

尽管对东方的王朝抱有敌意,安达卢西亚的哈里发们还是经常派遣医师们前往巴格达、埃及、凯鲁万进行学习,而凯鲁万的许多医师也来到阿拉伯占领的西班牙与之交流。第一代安达卢西亚医生在医学史上没有太过突出的贡献。第一位较为有名的医生是阿布尔卡西斯。他生活在科尔多瓦,也被称为阿布·卡西姆·宰赫拉威,与阿维森纳处于同一时代,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外科名医。

他介绍引进了许多技术(其中有烧灼法),校准了许多外科手术仪器,并著有《医学宝鉴》一书。此书共三十卷,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于年后被人翻译,并被蒙彼利埃医科大学和萨莱诺医科大学作为教材,长达五个世纪。阿布尔卡西斯在书中第三十卷论述了外科医学。他以插图形式向读者展示了—种新颖的手术器具,同时还介绍了一些新的外科手术方法。

阿布尔卡西斯《医学宝鉴》一书的阿拉伯版本以及希伯来语、拉丁语译本另一位著名的安达卢西亚医师是伊本·祖尔,即阿文祖尔。他出身于塞维利亚的一个犹太医学世家:祖父曾在开罗学习医学,是一位著名的医生。父亲也是医生,所写的几本著作是青年医生学习医学所必需的教材。父亲十分重视对儿子的培养。受家庭影响,阿文祖尔从小便深受医学的熏陶。

他的从医生涯开始于塞尔维亚,先后担任过阿莫拉韦德国王与阿穆哈德国王的御医。阿文祖尔还曾担任过后者的大臣,并跟随他前往马格里布,后又返回到塞维利亚。阿文祖尔并不像其他阿拉伯医师一样对哲学和其他科学有兴趣,他只对医学情有独钟。人们曾将他与拉齐相比,因为他洞察力敏锐,同时敢于批判古人。他曾在山羊身上实施气管切开术,以便更好地找出开刀的确切位置。

阿文祖尔的名作是《泰西尔》,并将它题献给后辈伊本·鲁世德。他在书中专辟一章论述心脏,并归纳了心包炎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安达卢西亚的医师之中,最为杰出的是伊本·鲁世德,也称阿维罗埃。他以其哲学著作而闻名,出生于科尔多瓦的一个穆斯林家庭,时值阿穆哈德王朝的统治时期。他全面阐释并评述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被称为“经注者”。他提出了“双重真理”理论,认为存在两种真理:

一种是从理性中提炼而出的真理,另一种是宗教真理;两种真理有所区别且相互排斥。有人因此将阿维罗埃视作西方世俗思想之父。在医学领域,阿维罗埃更多是理论家,而非实践者。他意图将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总结出来,之后再由实践者们加以推演。此外,他还翻译了盖伦的著作,其个人的著作《医学总集》也大大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同时,基督教的圣托马斯·阿奎那,以及犹太教的马伊摩尼德也因为他,而接受了亚里士多德哲学。

阿维罗埃晚年失宠,受到阿穆哈德王朝的迫害。之后,政府的管控愈加严厉,迫使许多犹太人和伊斯兰教中的自由主义者流亡他乡。阿维罗埃的书籍被下令烧毁,逐渐为伊斯兰世界所遗忘。然而,他仍然对中世纪的西方世界,尤其对巴黎的各大高校,有深远的影响。皮埃特罗·阿巴诺13世纪曾在巴黎求学,并将阿维罗埃的学说引入了帕多瓦地区。

伊本·马蒙,即迈蒙尼德,出生于科尔多瓦的一个犹太家庭,跟随父亲拉比·马蒙学习犹太律法。由于阿穆哈德王朝的迫害,他被迫离开家乡,前往福斯塔特城(旧开罗)直至离世。作为名医,他曾为萨拉丁(埃及阿尤布王朝首任苏丹)治疗病症。他的医学著作旁征博引,却少有独到的见解。他与阿维罗埃一样,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宗教哲学著作《困惑者指南》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说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导致了第一条希腊—罗马知识链在公元年的戛然而止,那么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知识链的中断却不是由于某一确切的历史事件所造成的。它是由一系列较为隐蔽的、渐进性的衰落所引发的,且直至今天,这种衰落的过程仍在继续。自公元8世纪起,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爆发了激烈的竞争。两种宗教有共同的使命。

它们积极传教,分别向世人传播各自的意识形态,并给予他们启示。冲突自然不可避免,且自古以来,地理位置始终加剧着两者间的对抗。按照杰尔曼·狄丽翁的说法,两者间的长期冲突使他们最终成了“互补对手”,彼此之间无数次交流也大大促进了各自的发展。出乎所有人意料,辉煌灿烂的伊斯兰文明并未一直持续下去,反而走向衰落,并最终被西方基督教所取代。“从前的学生成了老师,老师变成了学生”,贝尔纳·李维斯这样总结道。

这位英国的东方学家认为,血液小循环的探索历史表现出阿拉伯科学的衰落:“若非阿拉伯的土地贫瘠,不再利于科学发展,还有什么其他原因能解释伊本·纳菲斯的发现竟遭后人遗忘的事实呢?”14世纪被公认为伊斯兰世界科学衰落、思想停滞的开端,尽管后来伊斯兰世界仍在政治军事上取得过诸多成就,例如奥斯曼帝国与莫卧儿帝国的对外征战。

关于这一衰落,人们曾提出过各种各样的解释,如蒙古人在13世纪的入侵、人们放弃对《古兰经》的阐发与解释、美洲的发现为西方人带来了黄金和原料,却经常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一点:西方在面对伊斯兰文明时觉醒了。这就好比在地中海这间密室中,希腊人、拉丁人、阿拉伯人三者之中,只有一个能脱颖而出,一方的崛起必然表现为另外两方的衰落。

关于其衰落的第一种解释是,新的海上航线的发现使欧亚间的国际贸易不再途经地中海,中、印、欧之间的商业贸易不再经过伊斯兰国家。不过也有人反对,认为海上新航路发现于15世纪,阿拉伯世界在此前就已经衰落。因为直到年,瓦斯科·达·伽马才绕过非洲好望角抵达印度。而那时阿拉伯世界早已开始衰败了。另一个经常被人提及的原因是阿拉伯人对于“伊智提哈德”的放弃。

塞尔柱帝国的突厥部落占领了亚细亚高原,首领图赫里勒·贝格于年在巴格达掌权。塞尔柱人甫一上位,就扼杀了伊斯兰教徒的创造力。他们禁止教徒对《古兰经》进行阐释,迫使他们放弃思考,不再允许其评述、分析、讨论《古兰经》中的要义。自此以后,人们仅是鹦鹉学舌、死记硬背,致使许多思想创造的活动受到阻碍:字句的音乐性胜过字义,诗歌比思想更加重要。同时,塞尔柱人的入侵也造成了穆尔太齐赖派的理性主义潮流的终结。

还有人指出,东西方同时入侵是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衰落的原因。当时,伊斯兰世界受到西班牙的入侵,阿方索六世成功占领托莱多。之后,年,十字军以解放基督之墓的名义,进攻耶路撒冷。与此同时,来自东方的蒙古人入侵近东地区,并于年占领了巴格达并焚毁了城中的图书馆。但这种观点不妨颠倒过来,这一系列的入侵更像是阿拉伯世界衰落的后果,而非诱因。

结语

有人认为,在希腊理性哲学与《古兰经》启示之间不平等的对抗中,理性哲学不知不觉败下阵来。伊朗裔法籍哲学教授穆罕默德-雷扎·法萨伊认为:“从公元6世纪起,《古兰经》一直就强调神启至上,认为心灵优先于理性。”他强调说:“《古兰经》无所不包,也就是说《古兰经》之后,再也没有了革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niyalaa.com/jtqk/88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