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丝路的见证者巴格达

神的赐赠

阿拔斯王朝为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古代中国史籍中称之为黑衣大食。也正是在阿拔斯王朝的统治下,阿拉伯文明或者说是整个伊斯兰文明迎来了最为耀眼的黄金时期。而在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年在位)执政时,以伊拉克为中心,在底格里斯河畔营建了新都巴格达。此后的近年中,巴格达一直是整个阿拉伯帝国最为珍贵的明珠。而营建巴格达的哈里发曼苏尔曾说过:“这里有底格里斯河,已经把我们同遥远的中国联系起来。”肥沃的新月沃地、强大的军事实力、开明的统治政策加上帝国境内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一切都为帝国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以整个阿拉伯帝国为依靠,以新都巴格达为起点,阿拉伯的商人逐渐踏上亚欧非三大洲的每一片土地。当他们的思绪顺着丝绸之路延伸,它们终于将目光看向遥远的东方,看向那神秘而强大的帝国——中国。

你看这座城,他又大又圆。

(上为巴格达平面图,整座城坐落于底格里斯河密布的水网之上,故而又被称为“东方威尼斯”,而城中心的王城位置则是圆形。)

作为首都,巴格达在阿拉伯帝国是毫无争议的政治中心,与此同时,它也是整个帝国赖以运转的经济中心。当年在营建巴格达时,曼苏尔动用了10万工匠,历时整整4年方竣工交付。在建成后很短的时间内人口便达到了万人,在罗马帝国崩溃,“永恒之城”罗马人口不足5万的“黑暗时代”,巴格达成为了与唐帝国首都长安齐名的国际大都市。号称“世界的中心,地球的中央,独一无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巴格达作为帝国境内最大的交易中心,每天市场上都有从遥远的中国运来的瓷器与丝绸,城内甚至开设了专卖中国商品的市场,与古罗马一样,丝绸也成为了上层阶级彰显身份存在而广受喜爱。世界各地的商品在这里交易、集散,巴格达成为了真正具有国际意义的商业都会。

(不同于现在,在黑暗的中世纪,整个欧洲都处在一种迷茫状态,真正可以说得上是文明的恐怕只有阿拉伯帝国与拜占庭帝国了。)

路上兴衰

当哈里发曼苏尔营建巴格达时,便已经开始构思与唐帝国的路上交易。与奥斯曼帝国设置哨卡、层层盘剥不同,拥有强大商人集团的阿拉伯帝国对于商业的鼓励远超其同时期他国家。为了帝国的商人能过顺利经由丝绸之路到达中国,哈里发命令沿途地区总督(主要为呼罗珊总督)为商客设置了驿站以供休息。从此,丝绸之路上商队络绎不绝,驼铃之声响彻了整条丝路。年间,阿拉伯帝国正式派往唐帝国的使节团达到39批,在唐帝国境内定居的阿拉伯人更是不计其数,陆上丝绸之路被这些勇敢的商人推向了极盛,甚至连两国实打实的战争——怛罗斯之战都没有将这种联系阻断,直到公元年。

(两大帝国的大致疆域,阿拉伯帝国后略有扩张)

公元年,安史之乱爆发,身兼魏博、范阳、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叛乱,一时间“渔阳鼙鼓动起来”归功于唐玄宗的“不相信政策”与杨国忠的“害忠良政策”,叛军一路势如破竹,渡黄河、陷洛阳、逼潼关,唐帝国已经到了命悬一线的地步。无奈之下,安西、北庭都护府主力兵团全部东归平叛,而唐帝国在西域的势力遂陷入一种真空状态。奉行”趁你病,要你命“政策的吐蕃立马落井下石派兵攻占了陇右与河西走廊之地,从此唐帝国的势力永远退出了西域。盛极一时的陆上丝绸之路也因为战乱导致的山河破碎、经济残落而一蹶不振。曾经繁荣的路上丝路与曾经辉煌的大唐盛世一同逝去,帝国斜阳、荣光不返。

(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疆域对比,可见西行之路完全为吐蕃切断)

柳暗花明

当年太史公在《货殖列传》中写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商人逐利,天之理也。既然路上丝路不通,那海上丝路何不欣欣向荣?正是在此契机下,商人(主要是阿拉伯商人)将目光移向了波涛汹涌的海洋。

事实上,海洋运输对于陆上运输而言确实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速度远超陆上运输不说,运货量更是远远甩过驼队马队。更为重要的是,瓷器是制造业在唐朝的飞速发展使得瓷器也成为了中国对外出口的大宗货物。而瓷器沉重、易碎的特殊性也决定了选择海路运输远比陆路运合适的多。唐朝贵族需要的香料,其产地也多是沿海国家。再加上安史之乱使得原来的陆上丝绸之路已不堪用,对于中方而言,海路当然是目前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选择。另一边,阿拉伯帝国的海军并不同于后来如同鸡肋的奥斯曼帝国海军,阿拉伯帝国在成为“三洲帝国”后其哈里发可谓不遗余力的发展海军,可以说在整个地中海一直是摁着人家打,而在波斯湾则更是横着走。拥有如此强大的海军力量,阿拉伯的商人们自然是有恃无恐。所以对于阿拉伯人来说,海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唐代帆船模型)

在双方水到渠成的默契下,到唐代,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的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而这时的海上丝路有另外一个名字——广州通海夷道。这条海道全长1.4万公里,商船从广州起航,向南至珠江口的屯门港,然后折向西南方,过海南岛东北角附近的七洲洋,经越南东南部海面,越过马来半岛湄公河口,再通过新加坡海峡到苏门答腊岛,向东南行驶往爪哇,西出马六甲海峡,横越印度洋抵达斯里兰卡和印度半岛的南端,再从印度西海洋至波斯湾的奥巴拉港和巴士拉港。如果换乘小船,沿着幼发拉底河航行一段时间,就可以到达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即今天的巴格达了。

(海上丝绸之路的前身——广州通海夷道)

兴焉衰焉

得益于筑城者曼苏尔的远见,即使路上丝路逐渐衰落巴格达依然凭借着便利的海上运输条件保持着帝国经济中心以及最大商品集散地的地位。巴格达在底格里斯河的码头绵延数英里,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而每年单单来自中国广州的商船就达到了惊人的四千艘,而这个数目甚至已经超过了阿拉伯帝国在地中海海军的总数。这种繁荣的经济情况一直持续到世纪。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上天注定,10世纪后,因政治变动及战争阿拉伯帝国逐渐衰退。随着阿拉伯王朝不复昔日光辉,巴格达作为这个庞大帝国的首都自然也难逃衰败的命运。而世纪,也是唐帝国灭亡的时间(年),这两个既有合作(贸易)又有纷争(怛罗斯之战)的“朋友”,其命运竟然也如此相似,不得不令人感慨万千。

(驻巴格达英军的合影)

随着帝国逐渐陷入动乱,国力不复往昔。巴格达自然也是命途多舛。年被蒙古人攻陷;8年和年分别被波斯和土耳其人占领。年后巴格达长期受土耳其人的统治。年巴格达落入英军之手。直到年伊拉克独立后,巴格达被定为首都;然而好景不长,年就被美军人道民主了。事实上尽管经历如此之多的战乱,巴格达因为其处于东西方的交通要道,铁路、公路和航空构成陆地和空中的立体运输,十分便捷。今日,巴格达仍然是国际东方快车的必经之地;昔日,巴格达则是丝路的终点,作为一个见证者,见证着海上、陆上丝路的兴焉衰焉。

(今日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底格里斯河仍奔腾不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niyalaa.com/zyjr/89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