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伊战争现代化装备打出的堑壕战读与写

年,伊拉克入侵伊朗,两伊战争爆发。经过多年的攻防战和漫长的消耗战后,两国于年先后宣布停火,边境线基本恢复至战前状态。

两伊战争的战前局势:

伊朗、伊拉克两国的民族构成有很大区别。伊朗的主体民族为波斯民族,阿拉伯人占少数;阿拉伯河以东的胡齐斯坦省是阿拉伯人主要聚居区,该地居民曾多次反抗伊朗的统治。伊拉克的主体民族是阿拉伯民族,波斯人占少数。另外,伊朗和伊拉克都支持对方境内的库尔德民族独立势力。

伊朗、伊拉克两国在阿拉伯河主权问题方面有冲突,并因此多次交火。年,伊朗和伊拉克签署《阿尔及尔宣言》,基本按照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分割争议领土,以换取伊朗停止支持伊拉克境内的库尔德民族独立势力。

年,伊朗爆发革命,极端反美的宗教领袖霍梅尼取代了和美国关系密切的巴列维国王。霍梅尼政治上倾向于泛伊斯兰主义,和时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观点相左(泛伊斯兰主义是反民族主义的)。另外,霍梅尼多次号召伊拉克人民推翻萨达姆政府。萨达姆则希望吞并伊朗胡齐斯坦地区,取代埃及成为中东地区的第一大国。同年,法国援助伊拉克的核反应堆开始建造。如果伊拉克掌握核武器,将对以色列构成严重威胁。以色列从外交层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努力未能成功。

年4月,6名胡齐斯坦独立主义者闯入伊朗驻英使馆,将使馆工作人员劫为人质。英国陆军特种空勤团(SAS)官兵攻进使馆,解救了大多数人质。部分战斗场面被新闻媒体拍摄下来,使得特种空勤团广为人知。

第一阶段:伊拉克进攻

年9月22日,伊拉克空袭伊朗机场。空袭效果很差,未能给伊朗空军造成严重损失。23日,伊拉克地面部队兵分三路向伊朗境内推进,南线的目标是攻占胡齐斯坦省内的重要城市霍拉姆沙赫尔和阿巴丹,中线抵达扎格罗斯山脉阻止伊朗反攻,北线防御基尔库克的采油设施。同日,伊朗空军对伊拉克境内目标进行报复性空袭,轰炸了巴格达、基尔库克、摩苏尔机场,以及水坝、炼油厂等重要设施,有效破坏了伊拉克基础设施和经济,己方损失也较重,许多战机被防空火力击落。仍在建造中的伊拉克核反应堆也受到破坏,但并不严重,建造工作继续进行。

10月底,经过极为血腥的巷战,伊拉克军队基本占领霍拉姆沙赫尔,并从三面包围阿巴丹。

掘壕据守的伊朗军队

11月,伊朗海、空军发动“珍珠”行动,对伊拉克海军造成毁灭性打击,伊朗海军陆战队通过机降作战拔除伊拉克南部两个雷达站。同月,两架伊拉克直升机用反坦克导弹击中两架伊朗直升机,击落一架,另一架重伤坠毁,是战争史上第一次直升机之间的交战。

这一时期,大量伊朗年轻人自愿参军,伊朗的战争潜力并未受到重创,萨达姆也没有得到胡齐斯坦省大多数阿拉伯人的支持,而伊拉克的储备力量已经耗尽。萨达姆宣布伊拉克转入防御。

年1月,伊朗一方在迪兹富勒的攻势中投入辆坦克,伊拉克一方发觉伊朗攻势后,将己方坦克半埋在地里,只露出炮塔,形成固定火力点。伊朗装甲部队数量上不占显著优势,并且在泥泞的战场环境中难以机动,只能按照固定道路前进,因此始终未能突破伊拉克防线,后方浮桥又被伊拉克空军炸断,使伊朗步兵部队无法支援,直到伊朗工兵重建了浮桥,残余的装甲部队才得以撤回。

在这次代号为“胜利”的行动中,伊朗损失坦克超过辆,装甲运兵车和步兵战车辆。伊拉克损失坦克45辆,装甲运兵车和步兵战车50辆。

4月,伊朗空军远程奔袭伊拉克西部空军基地的行动大获成功。但是,霍梅尼的反美政策使美国停止公开向伊朗供应武器,伊朗空军的美制战机因而缺乏配件,政治上的清洗和屠杀也使得军事人才紧缺,因此伊朗空军无法承受更为严重的损失,并在这次行动之后转入守势。

6月,“巴比伦”行动,以色列战斗机低空突袭尚未投入使用的伊拉克核反应堆,将其彻底炸毁。在后来的“第八伊玛目”行动,伊朗在阿巴丹的解围作战获得成功。

如前所述,伊朗并不缺乏志愿兵员,而技术装备已经大量损失。11月,“古都斯之路”行动,伊朗民兵部队开始采用“人浪”战术,即先投入大量仅装备轻武器的民兵消耗敌军弹药和地雷,再投入正规军进行作战。

被充当“人浪”的伊朗少年民兵

年底至年初,伊拉克战线不断后退。5月,经过两天激战,伊朗军队夺回霍拉姆沙赫尔。6月,由于军事实力遭到严重消耗,萨达姆请求停火,并将军队全部撤回伊拉克境内。霍梅尼决定乘胜追击。

第二阶段:伊朗反击

年7月,“斋月”行动,伊朗调集大批部队攻向巴士拉,伊拉克及时部署防御,二战后最大规模的陆上战斗之一由此开始。伊朗投入包括娃娃兵在内的民兵组成人浪冲击伊拉克防线,但始终无法攻破伊拉克防线,伊拉克包围伊朗进攻兵力的努力也告失败。年,伊拉克开始在战斗中大规模使用毒气。年2月,“海巴尔”行动,伊朗依靠直升机和快艇在马季农岛发动两栖突击,占领了马季农岛,伊拉克方面在沼泽中埋设地雷和高压电线杀伤伊朗步兵,同时用战斗机截击伊朗的直升机,最终阻止了伊朗攻势。

在这一阶段,战场转移至伊拉克境内,伊朗军队不断发动进攻。地面作战方面,伊拉克的大规模动员使得伊朗不再在战斗中具有人数上的优势,因此伊朗方面改变了单一依靠大规模人浪战术的做法,将人浪拆分为更小、更频繁的波次,并且强调人浪作战的机动性。在空中,伊拉克空军逐渐夺回了主导权。伊朗空军缺乏飞机和零部件,因此即使伊朗飞行员多数在美国受过训练,素质高于伊拉克对手,也难以夺取制空权。

战争中被摧毁的伊拉克坦克伊朗装备的美制F-14战斗机

第三阶段:消耗战

年3月以后,战争进入反复拉锯阶段,双方都减少了大规模的地面攻势,而对城市和产油设施的战略空袭(其中动用了弹道导弹)都更为密集。年1月,整场战争中最大规模的战役“卡尔巴拉5”行动(第六次巴士拉战役)开始,伊朗军队突破巴士拉以东4道防线,最终未能占领巴士拉。该城大部分变成瓦砾堆。年2月,“安法勒”行动,伊拉克对库尔德人进行种族灭绝,死亡人数在5万-18万之间。

袭船战

年以来,作为战略打击的一部分,双方都将对方港口驶出的中立国油轮作为目标。美国海军为悬挂美国国旗的外国油轮进行护航后,伊朗方面布设水雷,并用快艇袭击美国军舰。年4月,一艘美国海军护卫舰在执行护航任务时被伊朗水雷击中受损。随后,美军发动“螳螂”行动,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摧毁伊朗石油钻井平台,并击沉、重创了伊朗海军50%的舰艇,美方仅损失直升机1架。7月20日,伊朗宣布停火。

两伊战争的影响和战术、技术特点:

战争结束后,两国都认为自己是胜利者,由于战时政策和战争的结果,伊朗霍梅尼政权得到巩固。为了宣传需要,双方均夸大对方的伤亡人数,降低己方的伤亡人数。根据估算,伊拉克伤亡人数约在15万至34万之间,伊朗伤亡人数为45万至73万。因毒气导致伤残的伊朗军民总数近40万。两国赖以维生的石油产业也受到巨大损失。由于伊拉克之后又经历了年海湾战争和3年伊拉克战争,很多重建工作至今未能完成。

战争期间,双方先后投入外部大国供应的先进装备,采用严苛的总动员制度和轰炸平民、毒气战、娃娃兵等反人类的作战方式,造成了严重人员伤亡和极大的经济损失。双方都没有从战争中得到好处,领土纠纷和意识形态冲突也没有缓解。

佩戴防毒面具的伊朗士兵

战争中,两国广泛购买外国先进武器,但是战略战术理念层面的落后使得技术装备的性能无法发挥。伊拉克装甲部队缺乏机动作战能力,代之以半埋式的静态防御作战,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功,但依赖于这种战斗方式是极为危险的——它的后果将在数年后的海湾战争中体现出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niyalaa.com/jtqk/91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